張夷菲(鄭州財經學院)
在當今社會,中小型企業無形中加快了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也更好地為社會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包容性較強,緩解了目前短暫的就業壓力,對城鄉經濟發展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中小型企業對當前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無法否定中小型企業發展規模小這一現實問題,正因為發展規模的限制,導致中小型企業在信貸支持這方面有著巨大困難,銀行等信貸機構很難信任這些普通的中小型企業,使得整個金融市場對中小企業的包容性較小,為了能夠從各個方面來全面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主要做法就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減少認識框架的偏差,避免決策者思考問題過于狹隘,以全局觀對中小企業進行詳細評判。對此,最首要的任務就是理清中小企業籌資時所遇到的問題以及面對困難時可以應用的優化方式。
在貸款方面有所研究的前輩有胡鵬、陳紅艷、張桂霞和陶軍等人,他們分別對日本、中國和中小型企業進行追蹤分析,得到了它們在信貸市場中的存在狀況。就日本而言,日本在商業銀行中有許多不良信貸記錄,除此之外,日本信貸市場上還存在著從眾行為,這種現象在我國也少量存在,從眾行為往往是由于盲目跟風引起的。對于中小企業的研究結果表示,有許多中小企業在金融市場中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表面上對企業的運營影響不大,但是在銀行對企業進行信貸分析時卻有著重要意義,銀行會在對中小企業貸款時追隨企業統一行為,從而保證在貸款過程中所遇到的風險較低,這樣的行為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羊群效應。通過對金融理論的研究發現,我國對中小企業存在著認知偏差和定位偏差,從而出現了“惜貸”現象[1]。
(一)案例描述
本文通過研究廣州市某一食品公司來具體闡述中小企業在當代社會中所遇到的融資問題。雖然中小型企業對當前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無法否定中小型企業發展規模小這一現實問題,正因為發展規模的限制,導致中小型企業在信貸支持這方面有著巨大困難,銀行等信貸機構很難信任這些普通的中小型企業。該公司雖然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由于生產規模等各方面原因,在貸款時能夠給銀行做出的抵押物較少或者根本就沒有能夠抵押的物品,導致銀行不予放貸。該食品公司的注冊資金高達1000 萬元,并且產品的銷售途徑比較穩定,生產的高端食品也有較好口碑,此外,該生產單位也是南方高端食品生產的領先者。在這樣良好的背景條件下,該企業穩步發展,年營業額也高達8000 萬元,且繼續朝著好的方向繼續發展[2],基于種種優勢條件,銀行卻仍然不愿意給此類沒有可靠抵押物的中小企業貸款。
該企業的生產基地是租用農村農戶的土地,除了需要支付長達50 年度土地資金之外,還要承擔建設基地時人力和財力的費用,這嚴重阻礙了該企業資金的正常流通,從而,該企業需要向銀行進行貸款緩解經濟壓力。通過和多家銀行進行貸款交涉,沒有一家銀行愿意放貸給該企業,拒絕理由是:該企業經營模式較小,沒有該企業名下所擁有的土地、房屋等抵押物給銀行進行財產抵押,不符合抵押條件,這大大增加了經營風險,導致銀行不敢對該企業進行貸款。
(二)案例分析
1.從眾行為
所謂從眾行為就是指市場參與者為了減少自身和群體之間發生正面沖突的情況而模仿其他市場參與者決策的一種行為。在上述案例中,銀行并不愿意對該中小企業進行放貸實際上就是金融市場中的從眾行為,由于大多數銀行都會對中小企業進行“惜貸”行為,從而其他銀行會跟隨大眾一起不敢對該食品企業進行貸款,這是典型的從眾行為[3]。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所有行業中都是保持領導者位置,因此商業銀行在做出信貸決策時都是通過對全局進行考慮,貸款企業都是風險小,收益穩定的大型企業,原本愿意給中小企業貸款的中小商業銀行也因為身后沒有大型的商業銀行做支撐而擔心風險問題,從而,沒有銀行愿意冒風險給中小企業進行貸款。這些小型企業大多數都認為如果有大型商業銀行作為支撐去給他們貸款,那么在出現損益時,遭受損失的是大家,但是如果只有他們自己給中小企業進行貸款時,遇到風險時,只有他們自己承擔損失。
2.損失厭惡
一般投資方與被投資方進行商業探討時,投資方更看重被投資方的損失情況,廣州的這家食品企業雖然經營方式較為穩定且有較好的銷售渠道,但是也和其他中小企業一樣面對著較高風險和較高成本的問題。該企業除了風險高成本高的劣勢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它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作為銀行貸款的抵押物,沒有了償還能力的保障就不能給銀行足夠的信任進行放貸。這些都是銀行給企業是否進行放貸判斷時要考慮的因素,沒有抵押物作為保障,銀行會對貸款中所存在的風險問題更加敏感[4]。大型銀行未能給這些中小企業進行貸款,更別說小型商業銀行,基于這樣的高風險和毫無信用體系的保證,沒有任何一家商業銀行會愿意自己承擔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對中小企業進行貸款,從而,這樣的“損失厭惡”驅使銀行不能給中小企業進行貸款,最終為了保全自己而選擇拒絕貸款。
3.框架效應
通常,人們去看待一個事物都是通過事物背景給他們帶去的直觀反映來進行初印象判斷,當決策者不能透過足夠透明清晰的框架進行問題分析時,他的決策及判斷都會有所偏差,這就形成了框架偏差。
在廣州市這家食品企業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發現該企業所存在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該企業所給出的資產信息不夠清晰,未能給出明確的可抵押物、可分配的固定資產、資金鏈的穩定等,種種劣勢原因下,當銀行對該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時,能作為依據做出決策判斷的只有該企業在當下經濟活動中的表現,比如說,廣東該食品企業剛剛完成生產基地建設,租用的是農戶土地,期間還投入了較多的物力人力,自身的資金流動也出現了問題,面對這樣的財政狀況,大部分銀行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該食品企業存在較大風險,極大程度上對未來貸款回沒有償還能力,從而導致銀行無法對該中小企業進行貸款。這就是銀行對該企業初印象產生的“框架”,該“框架”偏見的出現直接決定了中小企業在貸款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這一殘酷現實。
(一)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中小型企業能夠得到銀行貸款資格的關鍵之處就是贏得銀行對其的信任,由于缺少固定資產的抵押以及自己擁有的土地權作為保證,中小企業必須解決這一當務之急,給銀行一個可靠的擔保,基于此,中小企業最需要改進的就是加強信用體系方面的建設。
加強信用體系的關鍵是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完善企業信息。中小企業在對自己運行狀況以及運營背景進行整理時,要將該企業的基本情況、財務信用狀況進行詳細記錄,對每條信息都有個細致的評論和解釋。第二,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銀行應當對中小企業進行初步的信用評級,通過第一次的信用評級后,深入了解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將這些企業的信息進行整理分類存入檔案,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文檔,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體系,避免中小企業在金融市場中出現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
(二)避免認識偏差
為了避免損失厭惡、框架效應等情況的發生,首先要對這種行為進行特征總結和特點分析,充分了解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和形式,意識到錯誤偏差的存在。在制定認識框架時,不能只從收益虧損來判定中小企業的現存狀態,而是應該從企業現在的狀態和企業未來狀態的預測總體考慮,不要過分在意短期內的收益和損失浮動,從全局來看待中小企業的實力,降低決策時的認識偏差。決策者擔心一個微小偏差會給銀行帶來巨大損失,為了避免任何損失的存在,寧愿錯過他們所認為的些許收益來避免更大損失的發生,這就出現了不愿意給中小企業貸款的現象。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廣州某食品企業的分析,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入手,講述了金融視角下中小企業目前所面臨的融資困難,并進一步剖析產生原因,得出銀行拒絕貸款的主要原因有:損失厭惡、從眾行為和框架效應等三個因素,最后根據現階段的問題提出緩解當前形勢的措施,從而使得整個金融市場擴大對中小企業的包容性,從各個方面來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主要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避免認識框架偏差,避免決策者思考問題過于狹隘,以全局觀對中小企業進行詳細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