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姚莉華
概念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是數學知識體系中的核心元素。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意識到概念教學的必要性,發揮自身的引導促進作用,強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知,以此夯實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未來發展。故此,本文針對提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進行以下幾點分析。
小學生因自身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十分有限,學習數學概念有一定的難度,難以全面理解與掌握數學概念相關知識。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促進作用,為學生設置具有探究性特征的趣味問題,以此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快速地投入到數學概念學習當中,教師逐漸引用數學概念,強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與理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趣味問題的有效提出能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加活躍,有利于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讓學生在思考、互動中強化對數學概念的認知與了解,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學習基礎。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等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數學概念,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學會數學概念的有效運用,實現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圓》時,教師在教學之初可以問學生:“你們知道輪胎的形狀是什么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簡單畫出輪胎的外觀形狀,提出“輪胎為什么是圓形呢?”以此點燃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結合日常生活對學生展開適當指導,引發學生對“圓形”的猜想,強化學生對“圓”概念的認知,提高學生的概念學習有效性,實現概念教學的預期目標。通過此種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上緊隨著教師的腳步,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教師的有效指導幫助學生構建了正確的圓形概念,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夯實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人數較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對每一位學生展開教學指導,更不能及時幫助學生一一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容易導致學生學習問題積壓,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此,教師在概念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接受能力與學習基礎,合理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將學習問題一一化解,提高學生交流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共同發展,實現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體積”的概念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基礎、接受能力等多個方面展開科學分組,同時在每個小組中選出一個學習組長。根據教學內容,教師為學生講解有關“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提出“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等趣味問題,點燃學生的小組討論熱情,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各抒己見,從而總結出統一的結論,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一同分享,加深對石頭在水中占據一部分體積的理解。然后教師對“烏鴉喝水”的情節加以模仿,選取一個只含有半瓶水的塑料瓶,將石子不斷放入瓶中,讓學生觀察此過程,加深對“體積”概念的感知,提高學生交流學習的有效性,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為學生日后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事物認知依然處于直觀觀察的基礎上,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時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不利于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盡管教師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但是學生并未完全掌握,導致數學學習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為了提高學生數學概念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將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轉變成直觀立體的概念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概念的實質,提高學生的數學概念理解能力,改善數學教學效果。
以《三角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準備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尺子與小木棒,并讓學生兩兩分組,進行數學概念探究實驗教學。先讓學生想一想如何運用尺子或者小木棒組成一個三角形,針對可以組成三角形的尺子,要求學生將其長度記錄下來,點燃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以此強化學生對三角形基本性質“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理解。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學習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討論、驗證等環節,一步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有利于提高其數學綜合能力。
學生的心理情況直接對自身的學習效果、學習能力帶來影響。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結合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展開多元化教學方式,如遷移性教學法、形象化教學法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接受能力與學習基礎等多個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與尊重,幫助學生構建概念知識結構,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概念學習基礎,提高學生概念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可以借助有效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到實踐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以“同學最喜愛的美食”為活動主題展開有效調查,每組學生根據調查結果繪制條形統計圖,計算出相應的平均數,從而強化學生對“統計”“平均數”等概念的認知,構建概念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強化學生對此數學概念的理解與運用,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了解與認知,而非運用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另外,教師還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概念教學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將抽象復雜的概念向直觀立體的概念轉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