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杰,王 習
(長沙市第三醫院 放射影像科,湖南 長沙 410015)
踝關節屬于一種承重關節,踝關節損傷作為中、青年中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給患者身體帶來嚴重的疼痛感,在踝關節損傷中發病率最高的是踝關節運動損傷,若不能及時對患者進行診治,將會衍變為慢性關節疾病,應高度重視踝關節損傷的治療[1]。在疾病治療前,需要對患者的踝關節損傷程度進行診斷,以清晰了解患者的損傷程度,為疾病治療提供依據。現階段,在踝關節運動損傷中最為常見的診斷方法為CT 掃描或磁共振成像,能夠為醫生的疾病診斷提供輔助性作用[2]。相較于CT 診斷方法,1.5T磁共振診斷方法展現出來的優勢更為顯著,在復雜骨肌組織的解剖中展現出了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能夠從多方面將患者的骨損傷情況直觀的展現出來。為了能夠進一步了解到磁共振診斷方法在踝關節運動損傷中的應用價值[3]。本文將骨折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60例于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醫院中進行骨折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0例,女30例,年齡為18~75歲,平均(45.3±2.5)歲。踝關節運動損傷原因:行走時滑到扭傷25例,運動時損傷35例。損傷部位:右踝損傷38例,左踝損傷22例。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病例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關節切開手術,術前檢查方法為1.5T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納入標準:①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嚴重的關節疼痛感及脹實感,日常活動受限;②入選的所有患者均具有踝關節損傷史。排除標準:①存在智力障礙無法配合實驗觀察的患者;②嚴重臟器病變患者;③停止觀察或中途轉院患者。
二、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行1.5T磁共振成像檢查,在本次檢查中使用的儀器為GE Brivo 355型1.5T 光纖超導磁共振成像儀,使用GPFLEX 柔性表面線圈,在檢查時,要求患者應保持仰臥位姿勢,患者的足部應先進入到檢測區中,下肢需保持自然伸直狀態,踝關節損傷處保持自然放松,需要將掃描儀放置在與骨頂平行位置處,對患者做橫軸位掃描,從脛腓下段位置處一直向跟骨的下邊緣位置處進行掃描。冠狀面掃描需要以橫軸位為基礎,將內外踝連接的平行平面作為掃描的主體,掃描的順序為足舟骨的前端位置處一直向足跟部的后邊緣位置處進行掃描。在對患者進行矢狀位掃描時,需要以橫軸位為定點,將與內外踝相連接的垂直面作為掃描的主體,從內踝邊緣處一直向外踝邊緣處進行掃描。矩陣大小為256×240,序列的掃描視野為21cm,掃描的層厚為3~4mm。
結 果 一、11.5T磁共振成像對踝關節損傷及骨挫傷的診斷 在60例患者中,給予所有患者踝關節鏡檢驗方法,有14例患者存在骨折,對14例骨折患者進行1.5T磁共振診斷,診斷結果顯示有14例患者有骨折,診斷準確率為100%。1.5T磁共振成像中可見,患者的骨髓中出現水腫及挫傷,信號顯示骨髓內斑片狀長T1 長T2 信號,壓脂序列的信號主要表現為高信號。
二、踝關節韌帶損傷磁共振診斷 在60例患者中,經切開術及踝關節鏡檢查方法顯示,診斷出踝關節韌帶損傷者有38例,外側副韌帶損傷者有32例,其中,有11例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損傷,8例單純跟腓韌帶損傷,13例單純距腓前韌帶損傷。在對38例診斷出踝關節韌帶損傷的患者進行1.5T磁共振診斷時,有31例患者被診斷為踝關節韌帶損傷,診斷準確率為81.58%。1.5T磁共振成像中可見,患者的韌帶出現完全及部分連續性中斷,韌帶出現增粗及皺縮狀態,信號狀態異常。
討 論 踝關節在人體中的主要作用是承重,是支撐人體的重要關節,也是最容易遭受到損傷的關節。人們在日常活動期間,受運動姿勢不恰當、用力過猛及外界環境等因素影響[4],進而導致踝關節遭受到嚴重的損傷,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骨折出現脫位性病變,對于一些由于脫臼而引發的骨折,在門診中醫生即可診斷出來,而對于一些隱匿性的骨折疾病,為了能夠明確患者病情,需通過影像學診斷方法來進行檢查[5]。對于一些出現軟組織損傷的患者,使用X 光及CT 診斷方法,均無法診斷出患者的病情,導致治療方案不合理,病灶治療不及時,患者的關節會出現不穩及持續疼痛情況,導致患者身體出現極大的不適感,進而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6]。1.5T磁共振檢查是一種安全性及準確性較高的診斷技術。1.5T磁共振成像系統具有無輻射、軟組織分辨率高、多方位多參數成像、圖像清晰及病變敏感度高等優勢,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了準確及快捷的技術支持,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更加可靠、安全及有效的服務[7]。1.5T磁共振成像中可以看出,1.5T磁共振診斷方法能夠完成對踝關節運動損傷中骨挫傷、骨折、肌腱韌帶損傷進行有效診斷,在疾病檢測中展現出了較高的診斷準確率,相較于其他檢查技術精準率更高,為疾病治療工作的實施及開展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有助于提升疾病臨床治療效果[8]。在6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存在骨折,對14例骨折患者進行磁共振診斷,診斷結果顯示有14例患者有骨折,診斷準確率為100%。在60例患者中,經切開術及踝關節鏡檢查方法顯示,診斷出踝關節韌帶損傷者有38例,外側副韌帶損傷者有32例,其中,有11例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損傷,8例單純跟腓韌帶損傷,13例單純距腓前韌帶損傷。在對38例診斷出踝關節韌帶損傷的患者進行磁共振診斷時,有31例患者被診斷為踝關節韌帶損傷,診斷準確率為81.58%。可見,在踝關節運動損傷疾病診斷中1.5T磁共振成像診斷方法具有可行性。因此,為了提升踝關節診斷的精準性及及時性,防止踝關節在運動損傷后出現診斷不準確情況,需要將1.5T磁共振診斷方法應用于踝關節疾病臨床診斷中。磁共振成像能夠完成對軟組織的有效分辨,將骨挫傷及骨折情況清晰的顯示出來,為疾病診斷提供了準確客觀依據,使疾病治療更具針對性。
綜上所述,在踝關節運動損傷疾病診斷中1.5T磁共振成像診斷方法展現出了較高的診斷準確率,為疾病治療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