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
(湛江市麻章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廣東 湛江 524094)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Smith)]又名秋黏蟲或秋行軍蟲,屬于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原發生于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全球預警的重大遷飛性害蟲[1]。2016年1月首次在西非尼日利亞發現,隨后在全球迅速擴散傳播,目前已在非洲、亞洲、歐洲、大洋洲等地區發現,2019年1月首次在我國云南江城縣發現[1],隨后在全國蔓延傳播開來。草地貪夜蛾是多食性害蟲,寄主植物多達76科353種,喜好禾本科植物,也危害十字花科、葫蘆科、錦葵科、豆科、茄科、菊科等,常見寄主包括玉米、高粱、小麥、大麥、水稻、甘蔗、香蕉等。草地貪夜蛾具有遠距離遷飛特性,繁殖能力強,雌蟲可多次產卵,一頭雌蟲一生產卵量一般為800~1 000粒,營養條件好時可產2 300余粒[1]。在我國廣東較為常見的寄主植物為玉米、甘蔗、香蕉和花生。幼蟲多取食玉米心葉、葉鞘、雄穗、果穗等,危害部常見大量蟲糞,造成葉片破爛狀,嚴重時造成玉米植株折斷、生長點死亡,影響植株、果穗的正常發育,從而影響產量和質量。
面對草地貪夜蛾入侵帶來的威脅,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要求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加強監測預警,認真落實屬地防控責任,全力做好防控應對工作,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全國農技中心先后印發《2019年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方案(試行)》《草地貪夜蛾測報調查方法(試行)》《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方案》《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等。防控草地貪夜蛾關鍵是準確研判發展態勢,采取“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分區治理”策略。目前,防治草地貪夜蛾主要采用化學防治方法,從長遠考慮,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最合適辦法是用生物防治方法,同時可以達到保護環境、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減少污染的目的。
草地貪夜蛾的天敵昆蟲資源豐富,包括寄生性天敵和捕食性天敵。
草地貪夜蛾寄生性天敵有寄生蜂和寄生蠅兩類。世界范圍內已鑒定的草地貪夜蛾膜翅目寄生蜂120余種,包括繭蜂科、姬蜂科、姬小蜂科、金小蜂科、赤眼蜂科、小蜂科、腫腿蜂科、旋小蜂科、廣腹細蜂科和巨胸小蜂科10個科,繭蜂科和姬蜂科占比超過70%。目前,我國已記錄16種寄生蜂,分屬于繭蜂科、姬蜂科、姬小蜂科、赤眼蜂科和廣腹細蜂科[1-2]。草地貪夜蛾寄生蠅有4科66種,包括蜂虻科、蚤蠅科、麻蠅科和寄蠅科[2]。
草地貪夜蛾捕食性天敵昆蟲有44種,主要包括革翅目蠼螋科、肥蠼螋科,鞘翅目瓢甲科、步甲科,半翅目獵蝽科、長蝽科、花蝽科、姬蝽科、蝽科,脈翅目草蛉科,膜翅目蟻科和胡蜂科。其中,半翅目的蝽和鞘翅目的甲蟲較多[3]。
天敵昆蟲通過食物鏈的形式調控農業有害生物種群數量,并以子代延續和自然繁殖長久在生態環境系統中存在,發揮著持續控制農業有害生物種群數量的功效,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部分。目前,國內外關于草地貪夜蛾天敵昆蟲赤眼蜂、夜蛾黑卵蜂、甲腹繭蜂、側溝繭蜂和齒唇姬蜂等的研究應用較多。赤眼蜂作為卵寄生蜂,被廣泛應用于防治鱗翅目害蟲。目前,已鑒定的草地貪夜蛾赤眼蜂有15種[3]。孫加偉等[4]研究表明,東北地區本地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黏蟲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均可以寄生覆毛程度較低的草地貪夜蛾新鮮卵,并能完成發育,稻螟赤眼蜂對草地貪夜蛾卵塊的寄生率為61.7%,其余3種赤眼蜂的寄生率均超過80%,松毛蟲赤眼蜂對草地貪夜蛾的單卵寄生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且發育歷期最短,可作為草地貪夜蛾卵期防治的優勢天敵資源。在室內研究表明,大草蛉(Chrysopapallens)、大紅犀獵蝽(Sycanusfalleni)、叉角厲蝽[Eocantheconafurcellate( Wolff)]、東亞小花蝽(Oriussauteri)是極具應用潛力的重要捕食性天敵。其中,大草蛉成蟲、叉角厲蝽3齡若蟲對草地貪夜蛾低齡幼蟲具有較好的捕食作用[5-6];大紅犀獵蝽3齡若蟲和成蟲對草地貪夜蛾3齡幼蟲均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大紅犀獵蝽成蟲的捕食作用大于3齡若蟲;東亞小花蝽3齡若蟲及以上齡期都能控制草地貪夜蛾1齡幼蟲[7-8]。孔琳等[9]研究表明,多異瓢蟲、異色瓢蟲對草地貪夜蛾具有較好的控害效果,可用于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控實踐。趙英杰等[10]研究表明,異色瓢蟲幼蟲對草地貪夜蛾卵和低齡幼蟲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王燕等[11]研究表明,蠋蝽和益蝽成蟲都能捕食草地貪夜蛾幼蟲。趙旭等[12]研究表明,夜蛾黑卵蜂在田間對草地貪夜蛾卵塊的寄生率達100%,卵粒寄生率為84.39%,田間校正寄生率達83.54%。李玉艷等[13]研究表明,麗草蛉2齡、3齡幼蟲均能積極捕食草地貪夜蛾卵及低齡幼蟲,且具有較強的控害作用,尤其3齡幼蟲對草地貪夜蛾1齡幼蟲和卵的捕食量較大。
近幾年,有研究人員在不同地方發現了草地貪夜蛾的一些天敵昆蟲,如高祖鵬等[14]在廣西崇左玉米田草地貪夜蛾幼蟲中發現一種寄生蠅,經鑒定為日本追寄蠅[Exoristajaponica(Townsend)]。王竹紅等[15]在福建省內發現2種草地貪夜蛾卵寄生蜂,分別是夜蛾黑卵蜂(TelenomusremusNixon)和螟黃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Ishii)。黃潮龍等[16]在云南德宏州芒市玉米田調查發現一種草地貪夜蛾的捕食性天敵昆蟲雙斑青步甲(ChlaeniusbioculatusChaudoi),對草地貪夜蛾具有較好的捕食作用。李芬等[17]在海南省發現草地貪夜蛾的卵寄生蜂,確定為螟甲腹繭蜂(ChelonusmunakataeMunakata)。戴鵬等[18]在贊比亞發現3種防治草地貪夜蛾的卵寄生蜂,分別為赤眼蜂(Trichogrammasp.)、夜蛾黑卵蜂(TelenomusremusNixon)和甲腹繭蜂(Chelonussp)。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國農業長久以來防治有害生物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化學農藥,在生物防治、天敵昆蟲方面的研究雖多,但應用少,天敵產業化相對落后。目前,我國開展較大規模田間應用的天敵品種仍相當有限,僅有赤眼蜂、捕食螨、平腹小蜂、白蛾周氏嚙小蜂、煙蚜繭蜂等幾種。天敵產業化的困難在于許多技術環節薄弱,產學研用未能有效結合,天敵產品仍缺少成熟鏈條的生產線,形成產業還有一定的距離[19]。生防產品相對成本高,相關技術的推廣應用存在困難。如何大規模生產天敵產品,提升現有技術,研發出實用、安全、有效、經濟的生物防治技術并應用于生產,已成為當前農產品安全生產、發展綠色植保體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生物資源豐富,害蟲天敵物種多,開發防治草地貪夜蛾天敵昆蟲的潛在資源豐富,隨著天敵防治技術研究的深入,天敵資源將在我國草地貪夜蛾防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