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千麗, 趙 云, 黃曉霞, 黃崇才, 吳漫曄, 鄧美華, 李 桐, 郭俊華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揭陽 522000)
廣東省粵東地區位于東經114°53′~117°08′,北緯22°31′~24°15′,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2℃,日照1 900~2 400 h,年平均降雨量1 300~2 400 mm。北回歸線貫穿本區中部,北依蓮花山脈,南臨南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擁有由山區、丘陵以及平原組成的三大農業區,山地、丘陵交錯及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粵東地區野生植物資源較為豐富[1],尤其是揭西縣大北山山脈一帶,蘊藏著豐富的茜草科植物種質資源。茜草科植物用途廣泛,可用作飲料、藥用、染料、觀賞等。筆者等依托“廣東省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4個子項目,于2018—2020年對揭西縣、惠來縣、揭東區、榕城區等地進行了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并整理了茜草科植物的入藥部位及功效等。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以期為粵東地區野生茜草科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及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利用代表區域-樣帶-樣地-樣方套-樣方方式調查,在各代表區域內根據環境情況設1條長度不大于10 km的樣帶,根據樣帶的地形、地勢、植被類型,每個樣帶區域內設置樣地,相鄰樣地間距離應大于1 km。每個樣帶內設立樣地不少于5個,每個樣地大于等于100 m×100 m。每個代表區域調查36個樣地,用皮尺、繩索等工具圈定樣方,對每個樣方內對應的植物進行鑒定、拍照、采集標本[2]。依據《中國植物志》《廣東植物志》識別植物,最后對所有藥用植物資源進行歸類分析[3]。
從表1可知,粵東地區茜草科植物有巴戟天屬、大沙葉屬、耳草屬、豐花草屬、狗骨柴屬、雞矢藤屬、九節屬、拉拉藤屬、流蘇子屬、墨苜蓿屬、蛇根草屬、水團花屬、玉葉金花屬和梔子屬14屬,共有巴戟、雞眼藤、白花蛇舌草、牛白藤、豐花草、雞矢藤、蔓九節、六葉葎等30種。

表1 粵東地區茜草科植物及其入藥部位與功效
入藥部位不同會影響中藥材的采收季節,根據入藥部位可以初步確定根、皮類藥材的最佳采收時間通常為秋季和早春時期,全草類一般在植物枝葉茂盛的時期采收。統計中藥材的入藥部位有利于確定最佳采收時間,充分有效利用中藥資源以及提升藥材質量[4]。從表1還可看出,粵東地區30種茜草科植物中以根入藥的有巴戟、狗骨柴、流蘇子、墨苜蓿,以莖、葉入藥的有牛白藤、玉葉金花,以全草及根入藥的有臭雞矢藤、雞矢藤,以根、葉入藥的有九節,以葉、花、根入藥的有梔子,其余20種均以全株或全草入藥。茜草科植物多數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其次是利尿、消腫。
許多茜草科植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市場前景好,充分合理利用茜草科植物的經濟用途,可以提高閑置土地利用率和美化環境,也可以大面積種植以此增加經濟收入。從表2可知,粵東地區30種茜草科植物中,蔓九節、細葉水團花等10種植物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表2 粵東地區茜草科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
野生植物資源大多生長于尚未開發的山野之中,對其資源現狀進行全面摸底普查,可為更好地保護及利用提供參考。調查結果表明,粵東地區茜草科植物共有巴戟、香港大沙葉等30種,隸屬于巴戟天屬、大沙葉屬等14屬。研究結果對其分類及系統演化研究[5]奠定了基礎。
粵東地區山巒蒼翠,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尤其是揭西縣大北山山脈一帶,蘊藏著豐富的茜草科植物種質資源。目前,一些地方過度采挖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原因導致野生資源減少,急需對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護,做好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在保護好茜草科野生植物資源的基礎上做好開發利用工作,各地要利用好當地資源優勢,加強種質資源的引種馴化,加大栽培力度,擴大中藥材產量,以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GMP)為標準,輔助建立藥材生產基地,以此響應市場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有效成分、系統學和相關應用學的研究等工作,積極尋找替代品種,以減少對原藥材的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