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政平, 張光琴, 張 瑩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芍藥(PonialactifloraPall.)具有觀賞、食用及藥用等價值,是中國人喜愛的十大名花之一。油用芍藥是指芍藥組植物中種子出油率高的品種,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除了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藥用價值外,還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芍藥籽油的多項指標超過被稱為“液體黃金”的橄欖油[1]。目前,油用芍藥栽培技術研究尚不深入,栽培管理水平不高,導致芍藥種子產量不高是制約油用芍藥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此,筆者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對油用芍藥栽培技術進行總結如下,以期為徐州市及同類地區推廣種植油用芍藥提供技術支撐。
芍藥屬于溫帶植物,喜冷涼氣候,但能耐―46.5℃的極端低溫和42.1℃的極端高溫,因而分布范圍較大,露地栽培幾乎遍及我國各地。芍藥較耐旱,但缺水會造成花色不艷,花朵瘦小;在空氣與土壤濕潤環境下生長更為良好,忌土壤積水。喜肥,適宜排水良好且肥沃疏松的沙質壤土,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最為適宜,不耐鹽堿[4]。芍藥一年有2個生長發育關鍵時期,即休眠期的春化階段和生長期的光照階段。芍藥要經過40 d左右0℃以下低溫的刺激,才能完成春化階段,其混合芽方可萌動生長。芍藥屬于長日照植物,花芽正常發育開花需要有足夠的光照時長,若光照時長不夠,會出現只長葉不開花或開花異常現象。
徐州地區3月中下旬油用芍藥萌芽出土,經20 d左右抽長生長,莖葉高度可達成株高度的2/3左右。4月上旬莖頂開始出現花蕾,同時葉片全部伸展開,為孕蕾開花積蓄能量。5月上中旬花朵初開,6月上旬花期結束,單朵花開放時間5~7 d,謝花后地下根頸部開始分化并發育混合芽。種子8月成熟即可采收。9月上旬至11月下旬,地上部分逐步枯死,葉片制造的養分回流根部,出現一次生長高峰,且持續時間長。
芍藥具有自花授粉能力,但自花授粉結實率低,因為芍藥花雌雄異熟不同步,雌蕊先熟,雄蕊后熟,其最佳授粉期在開花后4 h左右[5]。油用芍藥異株異花傳粉可提高結實率達3倍,自然生長的花人工授粉可提高近4倍的結實率[6]。
徐州位于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屬于半濕潤區氣候環境,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最高氣溫19℃,年平均最低氣溫10℃,歷史最高氣溫41℃,歷史最低氣溫―23℃;年平均降雨847 mm,主要集中在夏季。土壤主要是沖積平原的潮土,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79.5%。徐州市自然氣候條件利于芍藥生長。但徐州是江蘇老工業基地,部分地塊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如Cd、Cu、Pb、Hg在部分煤礦塌陷區超標,Ni在部分電池廠周圍土壤超標[2-3]。結合油用芍藥喜光、喜冷涼氣候,怕澇,不耐鹽堿的特點。因此,種植地塊必須選擇未受重金屬污染,且地勢高燥、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地下水位低、灌排便利、無污染的沙質壤土為宜。同時要求土壤疏松透氣,pH 6.5~8.0,總鹽含量應低于0.3%。山坡地段也可種植,也可與其他作物套種。
目前,國內外關于油用芍藥開發利用的研究少,可以選用的油用芍藥品種不多。徐州地區可以選用“油芍一號”“盤托絨花”“雪蓋黃沙”等品種種植。其中,油芍一號表現最為突出,一般產油用種子150 kg/667m2左右,高產田可達280 kg/667m2。選擇生長健壯、根系完整、芽飽滿、無病蟲害的種苗栽植。栽種前要剪除腐爛根和過長根,盡量多留肉質根和須根。由于油用芍藥的根屬肉質根,直接栽種易被微生物侵染傷口,因此建議栽植前用草木灰涂抹傷口,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干后再栽。
油用芍藥栽種前30 d選擇晴天深翻土地40~60 cm,結合整地清除田間雜草和雜物。同時施足底肥,可施腐熟農家肥20~30 t/hm2、磷鉀復合肥750 kg/hm2。栽種前再次整地,淺耕耙細整平,然后做成高畦,畦面做成弧形,以利排水,畦寬1~1.2 m,畦間步道(兼作排水溝)深40 cm,寬度40~50 cm。
油用芍藥在徐州適宜栽種時間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此時是根系生長高峰期,利于根系的傷口愈合和萌發新根。忌春季栽種,因為芍藥春天發芽后植株生長迅速,需要營養多;栽種過遲,根系傷口不能愈合,導致發根少而影響花芽分化,致使當年不能開花,也會對以后年份的正常開花造成影響。
油用芍藥定植株距為30~40 cm、行距為50~60 cm。連片種植,為便于機械操作,一般每隔4~6行留寬距1.0~1.5 m。栽種時,將處理后晾干的芍藥放于穴中,根系不窩根,土壤回填至半坑時上提苗使根系舒展,最后壓實土壤。栽植深度一般以覆土后高于頂芽3~5 cm為宜。為防止傷口處腐爛,栽后暫時不澆水,7 d后澆透水。當年栽植的芍藥幼苗在入冬前堆10 cm左右的土堆,以防寒保墑,也起標志和保護作用,次年3月初去除土堆。
2.5.1 肥水管理 油用芍藥喜干怕澇,盡量做到寧干勿濕,一般只在開花期并遇春旱時才適當澆水,雨季必須及時清溝排水。芍藥喜肥,每年需追肥3~4次,第1次在新枝迅速抽出、葉及花蕾伸展時,施磷酸二銨300~450 kg/hm2。尤其在開花前后,可考慮用磷酸二氫鉀、蕓苔素等溶液葉面噴施,以利于開花授粉,增加種子結實率和飽滿度。第2次在花謝后15~20 d施史丹利復合肥450~600 kg/hm2作灌漿肥。第3次在立秋前后,以基肥為主,施優質有機肥25~30 t/hm2,或施粉末狀、經充分腐熟的餅肥6 t/hm2。施肥方法以環狀或輻射狀開溝交替進行,施肥后澆足水并及時松土。
2.5.2 植株管理 油用芍藥整個生長期無需過多的植株管理,一般在4月上旬新梢抽出完全后,結合松土除草,在植株基部培土,以防積水。萌芽后注意疏除過密枝條,以保證通風性和透光性良好。雨季經常中耕除草,及時清除枯枝、病葉、殘葉,秋季落葉后及時清園,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5.3 人工授粉與套種 為解決油用芍藥自花結實率低問題,需要在開花期進行人工異花授粉,或在田間擺放幾箱蜜蜂,借助蜜蜂授粉。此外,油用芍藥種植后2年內長勢較弱,雜草危害較重,可適當套種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也可間作黨參、獨活、大黃等中藥材,既能減少雜草發生,又可創造效益,且對油用芍藥生長影響不大。
油用芍藥要實現優質高效生產,應按照“綠色植保”理念,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病蟲害,確保油用芍藥種子生產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2.6.1 蟲害 一般危害油用芍藥的害蟲有蚜蟲、介殼蟲和蠐螬(金龜子幼蟲)。蚜蟲會每年多次發生,主要危害新枝、嫩葉,受害枝葉枯黃脫落,其排泄物會誘發煤污病。可在芍藥植株上噴灑5%阿維菌素乳油1 0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劑1 000~1 500倍液滅殺,隔15 d噴1次,連噴3次;也可利用瓢蟲、蚜姬蜂等天敵防治。
介殼蟲危害莖、葉等,其分泌物會誘發煤污病。可用軟刷輕輕刷除,或結合修剪剪去蟲枝、蟲葉,務必除盡并集中燒毀;同時噴灑50%辛硫磷乳劑1 000~2 000倍液防治葉面蟲卵,用50%辛硫磷乳油500~1 000倍液噴灑土壤。
蠐螬取食根部,其傷口易受鐮刀菌侵染,導致根腐病發生。為防蠐螬咬食芍藥根部,可在6月上旬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灌根。
2.6.2 病害 油用芍藥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褐斑病和白絹病。灰霉病危害葉、莖、花,多在開花后發生,使葉片、花瓣枯萎脫落,使植株生長衰弱。褐斑病主要在夏季危害葉片,出現褐色斑點,入秋后葉片逐漸枯萎甚至全株死亡。白絹病感染病株基部變為黑褐色,隨后在土表或植株基部出現白色菌絲體,嚴重時會全株枯死。
對上述病害,可在栽種時進行土壤消毒或者更換無菌土壤,清除病害枝葉,集中燒毀。選無病油用芍藥苗作種,并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泡10~15 min后栽種。雨后及時清溝排水,加強田間通風、透光。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或托布津500~1 800倍,以后隔7~10 d噴1次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連續噴3~5次,可有效抑制病害的發生蔓延。
徐州地區油用芍藥種子一般在8月上中旬成熟,當蓇葖果莢由綠變黃,芍藥籽為深黃色、果莢內無黏液時即可采收。采收過早種子不成熟,過晚果皮開裂種子易落粒,導致減產。采收時間一般以上午10時后為宜,此時果莢表面露水少,利于晾干。果莢采收后堆放于室內或干燥、通風的陰涼處,堆放高度小于20 cm,每天翻1次以防發熱霉變,7~10 d后果皮自裂,露出種子,除去空果莢和枝葉等雜物,種子以備榨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