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彪, 陳祎寧, 諶金吾, 潘興鋒, 胡世然, 陳 杰
(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 貴州 凱里 556000)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處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過渡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18℃,山多地少,常年氣候條件復雜,水產養殖業發展一直相對較為薄弱。自2017年庫區網箱養殖全面拆除后,許多水產養殖戶尋求新的養殖出路,青蛙養殖作為一項新興的養殖產業,備受廣大養殖戶青睞,黔東南很多地方紛紛建起了青蛙養殖場,從外地選購種苗,但由于長途運輸以及地域環境差異大導致強應激,同時由于缺乏種苗投放關鍵技術等原因,種苗成活率不高及養殖效益不理想。黔東南地區雖有部分種苗繁殖基地進行蛙苗生產,但多數基地由于繁殖生產過程中缺乏實踐操作和規范管理,近親繁殖導致生產中孵化率、成活率、種苗質量偏低。為推進黔東南地區青蛙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筆者等通過實地考察結合養殖經驗,依據黔東南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總結出當地青蛙繁殖和蝌蚪飼養管理技術,以期為養殖場(戶)提供技術支撐。
種蛙池設計為長方形,呈“回”字形水環溝,池邊用20網目以上網片圍起,網片底部埋入土中0.2 m,網頂留0.15 m網片與圍網呈90°角向池內延伸。考慮飼養管理、繁殖觀察等原因,種蛙池一般面積設計為50~150 m2,寬度保持6 m以上,池兩邊設寬1~1.2 m的陸地,供種蛙攝食需要。水溝設計繞池子呈“口”字形狀,寬1.2 m,水深0.4 m左右,可用水泥、防滲膜以及素土夯實等方式建造;進排水口對位設計,設置20網目攔網,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子和種蛙逃出。池中心設小島作為種蛙休息區,可栽種香蒲、黃豆等植物供種蛙棲息和捕食昆蟲。
孵化池設計為長方形溝槽,寬度保持2 m,水深0.4 m,長度可根據場地情況確定,以便于孵化時換水以及蝌蚪的收集。溝槽兩端分別設進排水渠,進排水口需設置20網目攔網,以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子和蝌蚪逃出。
蝌蚪飼養池可依據幼蛙養殖池的屬性綜合設計為長方形,寬度5~10 m,長度根據場地情況確定。用高為1.2~1.5 m網片(20網目以上)將整個池子圍起,網片底部埋入土中0.2 m以上,網頂留0.15 m網片與圍網呈90°角向池內延伸,池子縱向兩端設1.2 m寬的陸地供蝌蚪變態發育時登陸休息以及訓食。池子橫向兩端分別設進排水渠道,采用上進底排模式,進排水口需設置20網目攔網,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子和蝌蚪逃出。
種蛙需要從有養殖資質的養殖場選購,禁止從野外捕捉野生蛙作為種蛙。選擇個體健壯、形態端正、腹部膨大、無病無傷、體色鮮明、體重大于100 g的蛙作種蛙,強化培育后第2年繁殖前再選擇1次[1]。種蛙雌雄比例按2∶1或1∶1配對,9—10月投放,密度為10~12個/m2。入池前要對種蛙池徹底清理及全面消毒,減少種蛙在飼養期間的發病率。
為保證蛙卵數量和質量以及幼蛙質量、幼蛙成活率等,必須做好產前培育工作,定期對種蛙池進行清理和消毒,保持水質清新,防止氨氮、亞鹽等理化因子超標,pH保持在6.5~8.0。飼料以配合飼料為主,蚯蚓、蠅蛆、黃粉蟲等動物性飼料為輔,也可以黃粉蟲、蠅蛆、蚯蚓為主,配合飼料為輔,日投喂量占青蛙體重的4%~7%,以投喂后2 h內吃完為宜;投喂時間一般在17:00—19:00,每天投喂1次。種蛙越冬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洞穴、草堆、塑料越冬箱等方式,如遇寒潮提前來臨,應及時放干種蛙池水,刺激種蛙進洞越冬,防止天氣突變導致種蛙凍死凍傷。
4月初,隨著氣溫回升青蛙開始出洞,尋找水域抱對產卵。由于黔東南初春晝夜溫差大,如讓青蛙自由產卵會導致孵化率以及蝌蚪成活率大大降低。為提高孵化以及蝌蚪和幼蛙質量,應在青蛙未出洞前放干種蛙池中的水,保持種蛙池處于無水狀態,待氣溫相對穩定,水溫保持18℃以上時再往種蛙池中注水;保證注入的水在種蛙池中保持清澈狀態,防止產出的卵塊被污水沉淀覆蓋導致缺氧,從而降低孵化率。控水產卵是整個繁殖成功與否的關鍵點,產出的卵應及時撈出,避免其他青蛙抱對產卵時碰到,導致翻轉及分裂影響孵化率;可用80網目的網盤(不能長時間轉運,撈好即放)或光滑的盆收集卵塊,注意轉移時不能翻轉卵塊,即保持動物極在上,植物極在下。
2.4.1 孵化前的準備 開展孵化工作前,水泥池和底覆膜池需要清理全部淤泥及雜物,土建池需灌水沖洗,待水體呈清澈狀態即可,并做好消毒工作。水深0.2~0.4 m即可,離池底0.1 m處平放用60目紗網制成的網盤,防止卵塊在孵化時沉入池底而導致局部缺氧,也為剛孵化出的蝌蚪提供附著物。同時對孵化水體進行水質監測,確保水體符合孵化標準。
2.4.2 孵化操作 孵化可分為直接孵化池孵化和網箱孵化。網箱孵化池底不需要放置網盤,箱底離池底0.1 m以上。孵化池直接孵化節約成本,網箱孵化有利于蝌蚪的收集與轉移,不同期的卵塊(產卵日期超過3 d)不宜放在同一孵化池及孵化網箱中孵化,避免先產出的蝌蚪吮吸掉還未孵出的蛙卵。孵化時將收集好的卵塊緩緩放入池中或者孵化箱中,切勿將卵塊翻轉。卵塊投放密度為3~5個/m2,可根據水中溶氧及水質情況調整。
2.4.3 孵化管理 采用微流水方法進行孵化,孵化期間加強對水溫和pH的監測,水溫宜保持15~22℃,pH保持6.5~8.0,溶氧保持5 mg/L以上。5~8 d即可孵出蝌蚪。孵化池水深的控制由淺至深,剛孵出蝌蚪時控制在0.2 m,然后逐漸加深水位至0.4 m。剛孵出的蝌蚪3 d內不用投喂粉料。蛙卵和蝌蚪堆積時,要及時用光滑的玻璃棒及筷子輕輕撥開,以免造成死亡。
為使蝌蚪長勢快、質量好、變態期成活率高以及發病率底,應合理控制好投放密度。一般可分為2種投放模式:一是一次性投放,可投放200尾/m2;二是分級投放,即第1次投放2 000~3 000尾/m2,當蝌蚪長到3~4 cm時,再分級飼養。
蝌蚪的質量及成活率與水質好壞息息相關,因此保證水質對整個蝌蚪飼養階段尤為重要。蝌蚪入池前做好飼養池消毒及肥水工作,保證整個養殖水體達到肥、活、嫩、爽。水體透明度控制由高到底,保持0.20~0.35 m為宜,水色呈嫩綠色為佳。水中溶解氧含量保持5 mg/L以上,pH保持6.5~8.0為宜。
蝌蚪對水溫敏感,一般水溫控制在15~23℃為宜,初春水溫相對偏低,可采取降低水位的方式,讓太陽直射水體提高水溫。夏季天氣炎熱需加深水位、設置遮陽棚及栽種水草等防止水溫升高。養殖過程中加強對水溫的監控,短時間溫度差不宜超過3℃,防止水溫急速升降導致應激死亡。
蝌蚪可投喂豆漿、蝌蚪專用粉料等,以化水潑灑及瓢潑灑等方式投喂。投飼率控制在體重的3%~8%,5~15日齡蝌蚪10 000尾投喂30 g左右粉料;15日齡以上蝌蚪進入生長旺盛期,需要增加投飼量,具體根據天氣以及蝌蚪吃食情況靈活變動,投下的飼料在2 h內吃完為宜;后期可用顆粒料投喂,以減少飼料的浪費和污染水質。在離池底0.1 m處放置100網目網盤作為食臺,防止飼料沉入底泥造成浪費及增加底質耗氧量。變態期的蝌蚪少吃少動,靠尾部營養來維持各器官的發育,應適當減少餌料的投喂,以減少飼料成本以及防止飼料過剩導致水質污染。
蝌蚪經30~40 d培養開始長出后肢,2個月左右長出前肢,尾巴逐漸萎縮,逐漸爬上岸進行兩棲生活。為保證變態期蝌蚪的成活率,應對岸上陸地提前做好消毒工作,采取措施幫助變態期蝌蚪上岸。提前設置好陸地訓食餌料臺,以活性餌料(蠅蛆、黃粉蟲、蚯蚓等)搭配全價青蛙配合飼料進行訓食投喂,投喂期間要保證料臺清潔和飼料新鮮。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飼養,蝌蚪完全變態成為幼蛙,便可轉移飼養或留在原池養成商品蛙。
蝌蚪氣泡病分為真氣泡病和假氣泡病。真氣泡病在實際養殖過程中較為少見,是由水中溶氧過于飽和、水體過肥導致,表現為尾部有氣泡,嚴重時引起出血。假氣泡病為腸道內充氣、有透明液體,腹部朝上在水面浮游,主要由水體中存在大型浮游動物以及蝌蚪攝食水中浸泡過長的殘餌、不易消化的藻類引起。氣泡病主要以預防為主,蝌蚪養殖前期避免水體過肥,發現水體變濃變綠,要及時換水,保持水體清新,科學投喂餌料,防止其過剩變質。真氣泡病的治療可采取復合碘加戊二醛稀釋潑灑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治療,假氣泡病可采取阿維菌素水體殺蟲加內服助消化藥物治療。
水霉病由于水體過于清瘦,蝌蚪皮膚損傷導致水霉菌絲深入肌肉引起,發病蝌蚪游動失常,瘦弱至死。蝌蚪入池前應對養殖水體進行生石灰消毒預防,治療可用高錳酸鉀溶液5 g/m3浸泡30 min。
腸炎病的致病因素很多,水質差、投喂不當、飼料過剩導致變質、氣候以及水溫突變等均能導致腸炎病的發生。應科學投喂,注重水質的監測與調節,發現該病及時治療。治療該病采取外用殺蟲殺菌藥(復合碘加戊二醛),內服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加維生素C。
車輪蟲病的發生主要由于養殖密度過大、蝌蚪入池前沒有充分消毒導致。患病蝌蚪全身布滿車輪蟲,尾部發白,常浮于水面上,喪失游動能力,最終死亡。可采取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