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李詩素
“兜底戶”,是指農村貧困人口中,一部分基本喪失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因災病致貧的家庭,無法參與到經濟發展中和在短時間內脫貧人員,政府將承擔起“兜底”責任,實施低保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10 年前,黔江區中塘鎮迎新村村民向永杰,家里因父母長期多病,被納入農村“兜底戶”家庭。經當地政府的幫扶,這個退伍兵靠養殖黑山羊告別貧困后,主動退出低保,現養羊每年收入達到10萬元。
近日,天剛拂曉,向永杰趕著一群山羊出欄,一路上羊發出“咩…咩…咩…”的叫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說起兜底戶,我感到慚愧,我是一名退伍軍人,又是一名共產黨員,沒做好示范帶頭作用不說,還成為‘尾巴戶’。”向永杰說,當時家里兩個老人多病,兩個孩子又小,確實無能為力。
“養殖山羊,最初沒有經驗,也不懂防疫知識,做失敗過!”向永杰說,家里當時沒有其他產業,自己又沒有一技之長。為摘掉“兜底戶”這頂帽子,他堅持養羊10年不放棄。
向永杰,1982 年參軍,1986 年入黨,當年12 月退伍還鄉。回鄉之后,由于居住地交通不便,家里沒有經濟產業,向永杰又沒有其他手藝。當時老的老、小的小,父母又多病。為此,一家人的生活過得非常清苦。
2009 年,向永杰一家享受農村低保,后在當地黨委政府、區科協等部門的幫扶下,將向永杰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政府出資在公路沿線,為他家修建了110 m2的新房,一家六口搬進了新家。
2011 年3 月,一個機會終于出現在向永杰面前。他的一位親戚喂養了60 只山羊,當時價值26 000元。由于興泉村要打造一處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園,大部分山林和土地被流轉征用,導致散養于山間的山羊,草料受到限制,無處放養,向永杰的親戚準備賣出去。
這位親戚考慮到向永杰搬下山沒事做,就主動找到向永杰,把山羊賒給他。等向永杰把山羊賣了再給他錢。
“以前小時候,家里養的羊也沒超過10只,60多只山羊,要是養殖失敗了,這2 萬多塊錢,我拿什么還?”向永杰猶豫后,還是大起膽子答應了。
向永杰在自家山上找些木料,又去附近的磚廠賒來石棉瓦,在離新房30 m的空地上搭建起兩間簡易的羊圈,高高興興地區把親戚家的山羊趕到新建的羊圈里,開始了他的牧羊生活。
“當年農歷十月,大小山羊已發展到100 多只。后來,我陸續將公羊和品質不好的母羊賣掉,籌齊26 000元,還給我的親戚。我現在最感激的人,就是政府領導和我的親戚,是他們幫我安居樂業和引導我走上發家致富的路。”向永杰說。
“開始幾個月還順風順水,可在大冬天,問題就來了!”向永杰說,還是源于他在喂養和管理上出現疏漏,導致40多只小羊只剩10只,損失了2萬多元。
后期的養殖中,該鎮農業服務中心和畜牧獸醫站技術人員,經常到向永杰家進行技術指導,向永杰學會了防治山羊疾病。
2015年,黔江區深入推進新一輪貧困村整村扶貧。向永杰通過養殖山羊告別了貧困,主動退出了農村低保。
養殖山羊的同時,向永杰還在2015 年發展了0.13 hm2脆紅李。去年,向永杰出售50只黑山羊,收入了8萬元;0.13 hm2地的脆紅李,收入1萬元。最近出售的9只種羊,收入2萬元。他計劃今年出欄山羊60只,收入10萬元左右。
“從2011 年至今,向永杰靠自繁自養本地黑山羊,每年保欄100只,出售50只以上,一年純產值確保20萬元。”迎新村委會主任李勝權說,向大哥只要把養殖黑山羊的產業一直鞏固和發展下去,在防疫技術上不失誤,他這個產業只會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