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張藝
萬畝茄子產業示范帶正迎來第一次大豐收。這個總面積達690 hm2的產業示范帶涉及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觀壩壩區、泗渡居壩區、板橋鎮三衙莊壩區、長田壩區、大溝壩區,在土壤資源匱乏的貴州尤為寶貴,茄子架秧一直架到了田埂邊,人要側身才能走過。
距離泗渡鎮觀壩壩區20 km外有一處大數據基地,這里實時滾動的數字決定著萬畝土地接下來種什么、怎么種、賣到哪兒。
貴州群山萬壑,土地資源本就稀缺,曾經面臨農產品產銷不接的問題:一邊是農村種養的作物賣不出去,一邊是城區幾十萬人吃飯的食材大量從外地采購。怎樣讓雙方的需求結合?
2018 年8 月,遵義市成立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正式運行,同時組建貴州吉倉商貿有限公司負責運營。中心搭建起大數據平臺,自建冷鏈物流運輸體系,把遵義市機關食堂、醫院食堂、學校、超市等原先散亂的需求整合起來,集中了200 多處需求點,95 個農村合作社,30 多臺冷鏈車每天按時把安全食品運送到點位上,農民的菜不愁賣了。
一端連著農民,一端連著市場,這一模式最大程度節約了銷售和流通成本,因此,中心向農民的收購價會高于一般市面收購價的10%~20%,而投入市場的銷售價格則會低10%左右。
以茄子為例,現在采摘的茄子是今年當季的最早批,貴州吉倉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東旭說,公司有一組調價小組,專門了解市面上小商販的收購價,小商販一般8毛收購,2元賣到蔬菜批發市場,最后到達超市、市民手中的價格還要高一些,省去中間環節后,以3.6~3.8元/kg的價格收茄子,4.4~5元/kg賣到市場上,實現“農民多掙一點、市民少出一點、企業積累一點”。
各村農民還加入了村里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只要有土地的村民都是股東,可以享受收益分紅,貧困戶的分紅比例相對更高。這樣一來,種地的農民有兩份收入,一份是種地的工資,一份是合作社分紅。據了解,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大數據與農業的結合已經覆蓋匯川區14個33.3 hm2以上壩區和38 個貧困村,覆蓋3 716 戶種養殖戶,幫助2 000 多名貧困農民穩定就業,戶均增收1 萬元以上。“很多之前不愿種地,選擇外出打工的村民,現在也回來了。”李東旭說。
在匯川農產品產銷對接云平臺上,筆者看到,6月配送金額超過1 050 萬元,當日配送金額為50.86857萬元。每一筆交易訂單包含食材、供應合作社、數量、時間、配送記錄,數據實時更新;各壩區種植情況、面積、預產量也已做好評估。通過平臺還能直接看到壩區景象,比如這天下午3點,冷鏈車司機在泗渡鎮觀壩壩區正載著新采摘的茄子準備運送回來分揀,而這批茄子最終將被送到重慶的批發市場。
在大數據的指導下,形成了一條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一體的農產品供應鏈。李東旭舉例,匯川區之前種了超13 hm2的花菜,但無法涵蓋銷售量,所以今年專門增加了花菜種植量。而去年,匯川區并未產西蘭花,但是學校食堂每天有對西蘭花的需求,因此今年準備改種一批西蘭花。
作物改種前需要預分析并說服農戶。中心有系統連接到種植基地,能監測基地的土壤環境、空氣質量。中心將建議方案和相關數據傳遞給匯川區農業農村局,該局技術人員分析是否適合某村種植,再和農民協商。
在產銷中心一層的分揀區,為了讓蔬菜更好地保鮮,溫度明顯降了幾攝氏度,分揀員正將青椒、土豆、番茄、大蔥等蔬菜中質量不過關的篩選出來。一筐筐蔬菜分類碼放,每一個筐邊都貼有一張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可以查詢這部分蔬菜詳細的溯源信息,其中包括吉倉商貿安全檢測中心檢測員出具的報告、精確到秒的分揀時間和配送員信息。
遵義匯川農投公司董事長冉義斌說,要想把產品推出去,必須要提升品相和質量。2019 年,匯川區種植蔬菜28.28萬畝次,通過產銷對接智慧中心,本地農產品的采購率已達72%,他們正在籌劃把下屬縣區的農產品不僅推向省內,更推往重慶、上海、廣州等省外市場,助力黔貨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