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勝浦實驗小學 周 麗
學生的幾何直觀需要培養,而數學實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數學實驗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學生的認知相結合,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喚起強烈的求知欲。接下來,筆者就以蘇教版數學六上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介紹如何設計數學實驗,發展學生幾何直觀,培養核心素養。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核心是在學生頭腦中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幾何直觀,也就是說主要包含兩個層次:一是能夠根據實際物體抽象出幾何圖形,二是依據幾何圖形在頭腦中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學生能抽象出幾何圖形,不是將“圖”直接塞進學生的大腦中,更不是靠背誦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來建構,形成空間觀念。幾何直觀的形成需要從感受、實驗、操作中建構出來,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摸一摸、畫一畫、搭一搭、數一數等數學實驗活動,形成從實物表象到模型表象,最后到圖形表象的升級,逐步在腦中形成立體直觀圖形。
筆者在“搭棒成體”的實驗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利用從網絡上購買的小棒和頂點(三通)材料,自主搭一個長方體框架。學生在合作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次的嘗試和選擇,思考需要用多少種不同的小棒,每種小棒需要多少根。在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實驗中,學生就明確了長方體棱的特征:長方體一共有12 條棱,初步發現了棱之間的關系特征。個別小組通過實驗還發現了特殊的長方體。在這樣搭的過程中,學生的腦中就形成了長方體的模型,對于“棱”的特征更加清晰、直觀。
第二個數學實驗“拼面成體”中,筆者設計了用小正方體搭大長方體的實驗,通過觀察拼擺出長方體,從而發現長方體有6 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4 個面完全相同。這樣的實驗看似不特別,但是對于學生只是通過觀察,全班一起得出“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的結論來說,學生的感受是立體的,并且有了數據的支撐。
學生有了研究長方體的經驗,在研究單的引導下,同樣通過“搭棒成體”和“拼面成體”兩個數學實驗,小組合作去研究正方體的特征,一切水到渠成。
筆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正方形磁力片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隨意拼搭和拆開,重復實驗,因此在這一環節中,筆者為每個小組提供了6 塊正方形磁力片,并且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展開圖與立體圖形之間的對應面,每塊磁力片還相應配備了白色正方形,使得實物更加立體。在“拼搭正方體”實驗中,通過“拼正方形——搭成正方體——再展開平面圖——記錄展開圖”的拼搭活動,羅列出探究到的情況,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直觀印象。小組匯報后,可能還會有遺漏的情況,接下來給予一些展開圖,讓學生脫離直觀模型,憑借想象判斷是否是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并通過磁力片進行驗證,最后總結所有情況,促使學生思維不斷向縱深發展,空間觀念獲得更高層次的提升。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除了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同時也為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所以兩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都是指6 個面面積的總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個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能掌握,但問題的關鍵在于表面積的大小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學生比較難以直觀想象。6個面的面積總和,學生會模仿套用公式,但是在求5 個面或者4 個面的面積時,學生的錯誤率就很高,主要是學生不清楚需要計算的這些面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基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筆者設計了“怎樣包裝最省紙”的數學實驗,就是想讓學生對于長方體表面積的理解更加立體,明確表面積大小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
在數學實驗“怎樣包裝最省紙”中,設疑:一共24個正方體的魔方,現在要包裝起來,總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包法?怎樣包最省紙?在真實情境的創設下,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探究各種不同的包法,在直觀觀察中計算不同包法的表面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直觀感受長方體表面積與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內化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探究過程,筆者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數學實驗:一是出示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4、3(厘米)的透明長方體,設置問題: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呢?啟發學生用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實驗操作。60 個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正好放滿透明長方體,得出其體積為60立方厘米。二是同時出示兩個透明的長方體,長、寬、高分別是4、3、2,5、4、3(厘米),要求學生估算它們的體積并說出依據。學生會在第一個實驗的基礎上思考各能放多少個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然后估算出它們的體積。在學生估算后,讓他們操作驗證,引導學生初步確立起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三是投影出3 個長方體,并且在圖片上標明數值,要求學生逐一說出它們的體積并說出思考方法。通過學習與引導,得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通過上述三個逐層深入的數學實驗,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在實踐操作的探索與思考中獲得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深刻理解體積計算公式。在體積單位的進率換算中,筆者也安排了用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搭1 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1 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
當然,數學實驗還有許多,實驗也是學生樂于參與和研究的。我們堅信,只要教師以“探究”的思考設計數學實驗,以“樹人”的眼光聚焦數學思維,學生的數學學習必將走向深度,核心素養必將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