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新塍小學 季秋霞
概念是對知識本質屬性的反映,是建構知識大廈的基石。在教學中時常發現,盡管有些學生對概念“倒背如流”,但在運用的過程中還是會頻頻出錯。究其原因,是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清,沒有徹底掌握。因此,針對概念教學,教師必須要扭轉以往的做法,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概念,學會數學思考,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應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以積極、飽滿的狀態融入課堂學習,消除認知疲勞,享受數學學習的愉悅,從而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印象,在心理上拉近他們與所學知識的距離。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考慮到“圓周率”這一概念抽象、難懂,學生難以真正理解,于是,在課前,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很多生活中的常見物品。新課伊始,教師拿出了硬幣、光盤、瓶蓋等,學生看到這些熟悉的物品,立即來了興致,不知道老師要干什么,并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沒有直接告知,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一個圓形物品,完成以下的學習內容:(1)用直尺量出圓形物品的直徑。(2)在自己的本上,將圓形物品滾動一周,并記錄長度。(3)計算一下,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多少倍。學生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待學生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匯報交流,學生發現: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 倍多一點。教師順勢告知學生:這個固定的倍數,在數學中叫作圓周率。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對“圓周率”這一概念理解得比較透徹,也為后續學習圓的周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為學生創設了輕松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消除了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
如何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呢?這是數學教師經常深思的問題。實際上,在教學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好地體會知識、理解知識,從而將抽象的概念名稱、特點與感受融合起來,加快新知內化的歷程,并將所學知識及時地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時,教師讓學生先解答這樣的題目:一件上衣95 元,一條褲子65 元,買5 套衣服(一件上衣加一條褲子)要多少元?題目出示后,學生立即投入解答中,想到了以下兩種解題思路:一種是先求出“5 件上衣要多少元”,再求出“5條褲子要多少元”,算式是95×5 +65×5 =800 元;另一種是先求出“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再求出“5 套要多少元”,算式是5×(95+65)=800 元。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兩道算式可以怎樣連接?學生想到:95×5 +65×5 =5×(95 +65)。教師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個算式的特點,并照著這樣的算式,再寫幾道這樣的算式,順利地引出了乘法分配律。教師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的購物經驗,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化。
《數學課程標準》(2011 版)指出:“實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方式。”可見,實驗在學生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難以講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學抽象的數學概念時,教師為學生引入具有針對性的實驗,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融入學習活動中,活躍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對概念知識的體驗,學會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總結出知識的本質特征,形成科學的概念。
例如,在教學“體積”這一概念時,課前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大小相同的杯子,還有小石塊、雞蛋和水。新課伊始,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為每個學習小組提供了實驗用的東西。首先,讓學生在一個杯子里放上小石塊,將另外一個空杯子倒滿水,然后將盛滿水的杯子向放有石塊的杯子里倒,學生很快發現,水有剩余,究其原因,是因為石塊占去了那個杯子的一些空間。如果教師此時就向學生揭示體積的概念,學生未必能理解,因為思維還不清晰。于是,教師引導學生繼續試驗,將兩個杯子同時倒滿水,然后將石塊和雞蛋分別放進兩個杯子,水很快溢了出來,再取出石塊和雞蛋,這時兩個杯子剩下的水是不一樣多的,這是什么原因呢?顯然,石塊和雞蛋占去的空間是不一樣的,從而引出了體積的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
總之,概念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廣大數學教師應改變以往機械講解的做法,優化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演示下更好地理解概念,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