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少年業余體育學校 朱 鈞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實踐能夠吸引學生對教學活動的關注,促進學生的思考,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
日常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動手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一邊操作一邊進行知識的學習,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有效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任務,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讓數學知識與動手實踐有效結合在一起,鍛煉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有效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為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一課內容時,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課堂上合理引入動手實踐環節:首先分析學生的各項能力,按能力基礎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并為他們布置不同的實踐任務。對那些各項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學生仿照教材內容,對簡單的對稱圖形進行裁剪,進一步觀察對稱現象、體會對稱圖形特點;對那些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提高要求,在完成基本操作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自主設計圖形并進行裁剪,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努力把相應的數學知識融于實際情境中去,利用已有生活經驗思考、實踐、操作、反思,學會思考解決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引入動手實踐,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高效理解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能力的有效提升。但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正確把握引入時機,在學生思維受限時,適時引入活動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將抽象的知識轉變成直觀的行為,變靜為動,豐富學生感知表象,切實發揮動手操作應有的價值,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
例如,在進行《克和千克》一課的教學時,這兩個重量單位相對比較抽象,單純講授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教師可引用動手實踐進行教學,但不能盲目地全程引用,而是應該時刻關注學生動態,尋找恰當的時機進行動手實踐。如在新知講授之后,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臺天平、一些水果和一元硬幣,讓學生依據所學知識親自動手測量物體的重量。學生在操作中不斷思考,迅速理解了克與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異同,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上述案例中,動手實踐活動有效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增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多角度發展,使知識得到了拓展和延伸,進一步完成了知識概念的構建。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去分析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直接經驗,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動手實踐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順利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能力的動態變化,分析學生的局限性,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引,正確規范學生的實際行為,保障學生操作的準確性,深化探索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測量》一課內容時,教師在完成了基礎知識講解后,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操作。首先,教師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盡量保障均衡的原則下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并為各個小組布置相應的測量任務,組織學生合作完成。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斷地進行小組巡視,隨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并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規范學生具體操作中的行為活動,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質量,深化了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在案例當中,教師通過對實踐操作活動的有效指引,深化了學生具體操作行為的正確規范,促進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高效理解,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了提升,從而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質量。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經驗共享,使相互學習成為可能。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分析討論,也會給其他同學打開思維的窗戶,能真正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老師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合作實踐學習的機會,巧妙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強化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