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實驗小學 江一楠
在“數學是一門極為抽象的學科,更是一門有著嚴謹系統的科學”這樣“大眾化”的詮釋下,數學通常給人們以高深、抽象、費腦、晦澀的灰色印象和負面情緒,最終導致數學同學生保持著遙遠、莊重和冷峻的距離,并阻礙了學生好奇心的萌生,更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事實上,數學同生活之間的關系是相映成趣的。自由、公平、和諧、競爭的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靈感,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利于學生對知識體系的創新。那么如何使學生樂于探究、善于探究,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呢?
好奇心作為興趣愛好的先導,是人們主動探索未知事物的意向,是人們探索和認知世界的動力之一,這對于人們產生探索動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備創新品質的學生通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創設探究性的教學氣氛,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生產生的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在教學中,筆者提供了具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畫面和問題,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譬如,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中的“確定位置”內容的教學,倘若根據傳統的教學方法,先給學生灌輸用“橫向第幾、縱向第幾”這個方法對物體定位,再讓學生按照此方法不斷練習,這樣將會導致學生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筆者改編了課本中的例題,首先讓多媒體 “教室”里坐滿了學生,提問學生:怎樣確定“數學課代表”的位置在哪兒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方法。給學生幾分鐘思考時間后,要求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辦法,找出哪位同學的回答更明確有效。最后總結“確定位置”的科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成功地創設了探究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又創設了操作式情境,使學生經歷了討論、交流、合作和驗證,成功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仔細思考、細致觀察之后踴躍地回答自己確定課代表位置的方法,對“橫向第幾、縱向第幾”這種定位方法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更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觀察生活的興趣。
通過此例題的改編,課堂中學生踴躍參與,這完全證明了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探究式教育情境可以促進學生淋漓盡致地發揮創造力。
具備創造能力的學生都不可能滿足對已有知識的認知,他們通常具有主動挑戰和探索未知事物的精神。在授課時,老師們應經常在情境中想辦法提出問題,使學生奮勇爭先,培養學生接受并參加挑戰的氣魄。
由于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嚴密的思維,老師們應當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等過程,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邏輯嚴密性,這對于學生的智力開發以及創造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進位加法”內容時,筆者對此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利用“小星星評比”這個活動,讓學生自己數一共獲得小星星的個數為切入點,引入進位加法的兩個方法,即大數加小數、小數加大數。學生帶著這個具體任務,以小組競爭的方式開展計算,看哪個組能用最好的方法最快地算出結果,老師不提供思路,任由學生發揮。最后學生一共回答了4 種算法,依次為:(1)數數的方法;(2)湊十法(包含將小數湊為十與將大數湊為十);(3)想減算加;(4)用小棒擺出來然后再數,或者用實物在進位加法板上擺出來。
在上面這個教學實例中,筆者創設了競爭性情境,啟迪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積極,身心很放松,思維上沒有任何的限制,這正是創造力產生的源泉。
倘若探索“是什么”的問題,體現了學生的好奇心,那么探求“為什么”的問題,就更多地體現了學生的求知欲。求知欲通常是由好奇心轉變而來的,是人們為探尋、掌握自己未知的事物而產生的動機。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常識、探索未知事物、發現問題、探索規律、解決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應當在情境中適時揭示事物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千克和克”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瓶牛奶連瓶共重500 克,樂樂喝了半瓶后再稱,重300 克。空瓶有多重?一瓶牛奶有多重?許多學生想不明白了,喝了半瓶后是300 克,說明原來是600 克,怎么與題目中的“500 克”說法不一了呢?在迫切想要解決矛盾的需求下,學生的大腦快速運轉。通過畫圖,他們恍然大悟:500 克包括空瓶的重量,300 克也包括空瓶的重量。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學生對其中變與不變的量有了深刻的體會,進而形成了知識的內化。
小學數學情境課堂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有機結合,將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學生活才會豐盈起來,既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情趣和志趣,也領略了數學內在的奇趣、妙趣和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