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北望小學 夏慶芳
美國數學學會主席魏爾德說:“數學是一種會不斷進化的文化。”數學學科不僅包含數字、符號、公式等內容,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比如數學思想、觀點、語言等都蘊含在數學發展的過程中。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對數學知識中文化意義的發掘,并且引導學生加以感知和體驗,從而讓學生有目的地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
數學學科的發展是人類進化的過程,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一種文化。數學文化的熏陶,可以從數學學科發展史開始。回顧數學發展的歷史,不難從中感知到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小學數學課本中,存在許多有趣的數學經典故事,介紹了一些數學知識的產生背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從中了解數學發展的歷史,從而對數學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例如,在進行“負數”的教學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現負數的產生過程,并提出問題:“有同學知道世界上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是哪個嗎?”學生對此十分感興趣,急切地想了解這一問題。于是,教師就向學生介紹了《九章算術》中“正算赤,負算黑”的說法,這一說法翻譯為現代漢語就是:以紅色算籌為正數,黑色算籌為負數。這樣,學生就了解到負數的來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網絡來查詢《九章算術》的相關信息,從而了解其產生的年代與背景,對我國數學發展史進行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夠認識到我國古代先賢的偉大智慧。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發展史,是感知數學文化的有效方式。
數學是智慧的試金石,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教學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每一個數學知識點,通常都包含了相應的數學文化,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當對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進行研究,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開展“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教學時,為了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教師不妨將學生感到陌生的多邊形轉化為學生已掌握的圖形,比如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然后再分別開展面積計算。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也了解了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產生過程。由此可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啟發,將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去,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而且也促使他們深入了解了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起到了雙重促進的效果。
數學知識蘊含著深厚的數學方法,體現了數學的博大精深。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教師要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入手,努力沖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還原出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深厚的文化意義。
例如,在進行《數學方廣角——對策》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田忌賽馬”的典故,最好通過動畫短片的形式加以展現,這樣就能更好地展現賽馬的過程,讓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對陣的過程,從而深刻領悟到最優化思想的作用。又如,在教學《圖形與變換》時,教師不妨以剪紙、臉譜等傳統藝術圖案的圖形作為教學素材,解讀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進一步了解相關信息,感知其背后的文化含義。這樣既能夠為教學增添吸引力,激發學生對圖形變換的興趣,又滲透了傳統文化教育,激發了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懷。
哲學家羅素認為:“數學不僅僅是關于真理的科學,而且也擁有美的內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做好數學基本知識的傳授與技能訓練外,還應當引領學生感受數學深文化的魅力,學會從學習過程中提煉數學的美感,師生共同享受數學之美。
例如,許多學生認為圓是最美的圖形,教師不妨對此加以引導,使他們產生良好的審美體驗,于是,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圓和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圓由曲線構成。”教師繼續追問:“不過,橢圓也是由曲線構成的,圓的不同之處在哪呢?”學生回答:“圓更加光滑和均勻。”教師接著引導:“這些只是外在原因,那么使圓如此受喜愛的內在原因是什么呢?同學們只要從圓的相關性質進行思考,就能夠找到答案。”以上過程,看起來是在對圓的美進行探討,但最終都歸結為對圓的性質的學習。這樣的教學過程,就是將學習數學知識與體會數學美感融合到了一起,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
總之,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發掘知識的文化內涵,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側重對數學發展史與數學文化的介紹,能夠促使學生深入了解數學學科的誕生與演變過程,從而加深對這門學科的理解,更好地弘揚數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