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煒
積木建構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與發展的機會,當他們的建構能力發展到更高水平時,他們就會有目的地進行各種建構活動。在大班《海陸空總動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建構游戲“部隊練兵場”總是吸引著幼兒,每天都會呈現各種“戰況”。游戲中,然然提出問題:“老師,古時候打仗士兵埋伏在哪里呢?怎樣才能不被敵人發現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幼兒們決定先查閱資料。在交流中,天天說:“古時候,士兵會建城樓,我們的長城上也能藏士兵,士兵能藏在城墻后,不被發現。”珺珺說:“我知道長城,長城在北京,我媽媽帶我去看過。”“我們來搭個長城吧。”玲玲提議。帶著一系列的問題,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點,在建構區和幼兒們一起走進“長城之旅”。
幼兒的搭建活動都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因此,為了豐富幼兒的建構經驗,我讓幼兒們相互介紹搭建長城的方法。班級一群“小博士們”利用圖片、視頻、模型等,介紹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長城,還生動形象地將長城比作長龍。在教師和同伴的介紹下,幼兒們領略了長城的雄偉。通過觀看長城建筑的細節圖,幼兒們知道了長城是由一塊塊方磚搭建而成的,城墻里面是由方磚搭建出來的一條寬寬的馬路,城墻外面由城臺、垛子、瞭望臺、射口等部分組成。通過觀察放大的圖片,幼兒們了解了長城的細節部分,為之后搭建長城打下了基礎。
有了長城的相關知識,教師按照幼兒的建構設想在班級的建構區呈現了四塊展示板:一是創設了“小士兵建長城”的情境。在“海陸空”主題課程的實施中,幼兒們覺得自己就是“小士兵”,需要搭建“長城”保護自己,抵御外敵;二是將長城的圖片布置在建構區周圍供幼兒隨時瀏覽和交流;三是呈現適合大班幼兒年齡段的建構技巧圖片;四是呈現幼兒的“長城”設計圖。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參照設計圖,開始下一步的建構活動。
為了滿足幼兒的建構需求,教師在建構區投放了紙和筆,以方便幼兒設計長城。從幼兒的設計圖可以看出,幼兒在設計過程中畫出了長城的輪廓,但是長城中的垛子、瞭望口等細節并沒有畫出來。
設計圖完成后,幼兒就開始建構“長城”了。第一次建構時,幼兒用長條積木擺放出“長城”的蜿蜒曲折,但是在初步建設完之后,幼兒對照著圖紙發現了問題。“我們搭的長城都是平鋪在地墊上,都沒有立體的,怎么辦呢?”然然看著作品,不滿意地說。“我們只是搭建了彎彎扭扭的長城,烽火臺要怎么辦呢?”天天接著問道。面對幼兒的疑問,教師并沒有馬上告訴幼兒具體的操作辦法,而是提醒幼兒再次觀看長城的圖片和建構技巧圖示,引導幼兒將設計圖補充完整。
在第一次建構的基礎上,幼兒總結了經驗,發現在建構時遇到的兩個問題,并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1)烽火臺總是倒怎么辦?(2)建構區的幼兒總是爭搶積木怎么辦?
幼兒針對建構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集體討論并各抒己見,還用圖畫的方式表達出來:(1)搭建時把積木搭建整齊。(2)搭建之前,要針對本期的搭建內容進行商量,分工合作,明確每位幼兒的工作內容。
幼兒完善了建構的設計圖,然后開始了第二次建構。完成建構后,幼兒們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建構經歷。
穎穎說:“我搭建這個大的烽火臺時在最下面鋪設了一層木板,這樣我的烽火臺就不會倒塌了。這個中間空的地方就是射口,這邊就是小士兵射擊敵人的地方,這個木板是瞭望口,可以觀看敵人在哪里,這樣我們肯定可以打敗敵人。”
宇宇說:“我和穎穎商量好了,我搭建這個小的烽火臺是用4 根圓柱體固定每一層的,這樣每一層的烽火臺就會更牢固。最上面的放狼煙的通風口,我是用長方體的磚塊錯開來擺放的,然后一層層壘高上去,形成通風口。”
溢溢分配到的任務是搭建馬路和城墻,溢溢發現符合城墻搭建要求的長方體木塊不足,就使用了長木板和半圓體木板進行建構,長城是蜿蜒曲折的,所以溢溢搭建得非常形象。
幼兒們對同伴們搭建的“長城”贊不絕口,教師的激勵更是讓幼兒的搭建興趣得到提升。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到:“鼓勵和支持幼兒根據自身興趣、需要和經驗水平,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游戲材料和伙伴,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在這個理念的推動下,教師帶領幼兒為后面的第三次建構進行了前期經驗的總結。
1.缺乏材料提供
溢溢提出他的建構疑惑:“老師,我在建構區搭建的是長城的路面和城墻,但是搭建時,我發現長方體的木塊不多,不能用來搭建城墻,我用了長木板來搭建,但這樣就看不出城墻的高度了。”
2.替代式建構
針對溢溢提出的疑惑,教師沒有立刻告訴他要用什么材料來搭建,而是將這個問題拋給所有的幼兒:“那我們一起來想一想,你們覺得還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來搭建長城的城墻和馬路呢?”
珺珺說:“我覺得馬路可以用長木板平鋪搭建,上面可以放上我們用小積木搭的‘坦克’和‘大炮’。”玟玟說:“紙杯也可以壘得很高,可以用來搭城墻,我們可以試一試。”
玟玟和珺珺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在第三次建構中,負責搭建馬路的幼兒采用了同伴的建議,第三次設計了設計圖,并完整地表現出了長城的城墻和馬路。
3.建構延伸各區角
長城西至嘉峪關,長達兩萬多千米,而大(四)班的長城搭建活動也從建構區延伸至美工區。美工區的活動是“兵馬俑保衛嘉峪關”,建構區的幼兒們靈機一動,對著美工區的幼兒說:“我們的長城可以搭建到嘉峪關!”教師對幼兒們的想法給予了鼓勵。
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中也明確了幼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游戲中,幼兒享受成功,體驗挫折,嘗試解決問題,滿足情感交流,積累各種經驗,從而獲得身心和諧發展。在“長城”建構活動中,教師也對建構活動進行了分析與反思。
游戲材料是幼兒表現游戲、發展游戲的重要物質支柱,離開了游戲材料,游戲幾乎難以進行。游戲材料不僅豐富了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引發幼兒的游戲聯想和游戲行動。游戲材料多樣多變的特征,能使幼兒通過各種探索行為與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產生聯系,進而推動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在“長城”建構活動中,因為缺少材料,使得建構活動開展得并不順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進行以下支持。
1.注意建構材料投放的多樣性
建構游戲材料有很多種類。在地面建構中,教師可以以清水積木為主,同時提供多種材料,如紙杯、金屬罐、紙板、樹枝等。這些輔助材料都屬于低結構材料,這些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
2.注意建構材料投放的適宜性
在幼兒建構材料的投放上,要以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依據。由于幼兒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和思維能力也各有不同。我們在建構游戲中投放材料時必須要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幼兒建構能力的不同,投放不同的材料。
《綱要》中提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但在學習過程中,幼兒并非只能求助于教師,他們還可以通過觀察周邊的環境,向環境學習,向同伴學習,發揮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創造出更好的成果。教師不要急于引導、幫助或干涉幼兒,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等待幼兒慢慢地成長,享受幼兒成長帶來的驚喜。
教師在建構區投放計劃書,幼兒可以通過描繪、書寫或者聆聽有關的建構經驗,記錄下建構的大致情況。建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游戲,需要多種技能的共同支持,將要建構的建筑在計劃書上繪制出來,對建構活動中的積木數量和形狀有大致的規劃,然后引導幼兒根據設計圖進行積木建構。這個復雜的過程可以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