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君
(吉林梅河口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35000)
豬克雷伯氏桿菌病是由克雷伯氏桿菌感染而引發的豬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3 月齡以內的仔豬多發,感染豬以腹瀉、呼吸困難和尸僵不全為主要特征。本病臨床發生率不高,但豬場一旦感染也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1]。
克雷伯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短桿菌,大小約為0.5~0.8μm×1~2μm,鏡下觀察呈單獨、成雙或短鏈狀排列。表面有莢膜,不會產生芽孢,無鞭毛,不運動,常存在于感染豬的腸道和組織器官中,正常動物腸道內有時也能分離到本菌,以條件致病菌的形式存在。本菌體外容易培養,對環境條件和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形成較大的灰白色黏液菌落,用接種環挑起時易拉成絲,這個特征有助實驗室鑒別。
病豬和處于潛伏期的感染豬是本病的最主要傳染源,所有日齡、品種和性別的豬都能感染[2]。3 月齡以內的豬感染發病最為嚴重,尤其是15~30 日齡處于哺乳期的仔豬,一旦感染,病死率非常高,30~90 日齡的豬感染后癥狀也有表現,但死亡率相對會有下降,3 月齡以上的豬感染后表現不嚴重。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統計規律表明,當天氣突變時,本病的發生率顯著上升。
感染豬表現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或停止,常離群獨臥,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活躍度明顯下降,兩耳皮膚發紅發紫,結膜發白,發病期間持續性腹瀉,尾根處常粘有糞污。后期除了消化道癥狀外,病豬開始出現呼吸道癥狀,表現不斷咳嗽,留漿液性鼻液,呼吸困難,張口呼吸,以腹式呼吸為主,嚴重的臥地不起,呈犬坐姿。部分豬后期出現神經癥狀,后肢麻痹,站立不穩,走路困難,影響采食和飲水,最終機體逐漸衰弱。本病的病程一般5~6d,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多以死亡而告終,臨死前部分豬口、鼻等處有紅色泡沫流出。也有部分豬能耐過,但后期生長發育非常緩慢,并長期腹瀉[3]。
病死豬可見尸僵不全,肌肉蒼白,腹下和皮下的組織呈黃色漿液性浸潤,血液呈現暗紅色,且長期無法凝固,胸腔滲出嚴重,滲出液黏稠帶有血液,肺表面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滲出液水分被吸收后,其中的纖維蛋白析出,對肺和胸腔內壁造成粘連。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泡沫,呈粉紅色,肺的淋巴結充血出血。肝臟腫大變脆,呈暗紅色,表面有區域性壞死,膽囊黏膜肥厚,有點狀出血。脾臟邊緣有壞死灶,腎臟和心臟內外膜表面有出血點。
母豬產房一定要保持清潔衛生,勤打掃消毒,戶外活動場地要陽光充足,地面干燥、無積水,通風良好,舍內要保持冬暖夏涼,排水通暢。良好的飼養環境能防止本病的感染。平時對豬群加強管理,特別是妊娠母豬,讓其保持適當運動,以增強心肺功能,間接提升仔豬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仔豬出生后要及時吃上初乳,供應充足的清潔飲水,不飼喂發霉及有毒飼料。本病經常發生在天氣突變前后,故豬場技術人員務必每天關注天氣變化,做好未雨綢繆工作。
豬舍消毒主要是母豬舍和保育豬舍的消毒,母豬消毒時重點對產床進行噴霧,消毒劑可選擇0.1%的新潔爾滅溶液,不但消毒效果好,對豬和人也無刺激作用,安全性好,可帶豬噴霧,使用方便。保育舍消毒時,重點對地面進行噴灑,另外,保育豬剛合群時,由于不同仔豬來自不同的母豬,很容易產生打斗行為,打斗就會產生應激,不利于疾病的防控,可通過降低飼養密度,同時在豬舍內放入玩具供其玩耍,可降低發生率。
微生態制劑在獸藥領域已盛行多年,在疾病預防方面療效非常顯著,特別是細菌性疾病。微生態制劑中的益生菌在進入腸道后能與腸道內的條件致病菌競爭空間和營養,還能分泌乳酸、抗菌肽等物質來將有害菌殺滅,從而起到“以菌制菌”的目的。益生菌種類非常多,如丁酸梭菌、雙歧桿菌、糞腸球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本病建議選擇乳酸菌類的微生態制劑,因乳酸菌進入消化道后能定植在腸道中,相比于其他種類的過路菌起效更為持久,仔豬可在哺乳期讓其使用微生態制劑,從而保護其渡過易感期。
對本菌敏感的抗生素可用于本病的治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嘧啶、土霉素、多西環素、利高霉素、紅霉素、頭孢喹肟及頭孢噻呋等對本菌的抑殺效果較好,可用于本病的治療。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為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可用10%的樟腦磺酸鈉1~2ml,25%的VC注射液1~2ml,肌內注射,每天1~2 次,可加速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