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潤華,白 勝,蔣浩宏,陽圣瑩,李軼驥,周 霓,李曦怡,朱 亮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服務中心/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經過多年的發展,四川設施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農業現代化、四季蔬菜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設施農業發展,相關問題也不斷涌現,全省推動設施農業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如今,四川設施農業的發展仍在高速期,更好的厘清后續發展的思路和重點,解決四川設施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對促進設施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具有重大意義。
通過走訪調查地方政府、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社和普通農民,四川地區設施農業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投資、企業自籌、合作社集資以及農業金融貸款等。這些資金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地區的設施農業發展,但是缺乏長久的力度,隨著設施農業發展規模的逐漸擴大,就會相應出現如政府資金周年政策性調整、企業經營后續資金不足、農民資金短缺、農業貸款壓力逐漸增大等問題,導致設施農業發展的資金風險也隨之增大。后期的維護費用、配套環節投入的資金力度更顯乏力。在整個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與設施農業相關的保險卻沒有相應發展。
在四川設施農業發展初期,沒有充分結合四川地區氣候多樣的特點,照搬了山東、遼寧等設施農業發達地區的溫室大棚建設標準,使得部分溫室大棚結構不合理。例如四川瀘州的個別農業園區就有照搬山東壽光日光溫室的現象,但瀘州光照充足,導致大棚內溫度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了抑制;在眉山地區某些農業園區,雖然大跨度溫室鋼架結構較為合理,配套設施齊全,但將來自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種屬的農作物栽培在同樣的土壤、相同的溫濕氣候環境條件下,營養液儲液池沒有進行分區規劃,導致了作物生長良莠不齊,甚至有些作物因為缺素而出現了病株和死株。
四川地區大多數設施農業發展還是采取的分散經營模式,缺乏配套的育苗基地或專用育苗棚。各家各戶分散育苗,技術有限,費時費工。雖然市場上也有部分專門以育苗為主業的企業,但原經營者的生產成本也大大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栽培作物的成熟期和采摘期。通過設施農業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并不樂觀。雖然隨著社會發展,農業設施設備、有機肥料和無殘留農藥等也在逐年發展,但在實際栽培過程中,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多數并沒有達到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導致設施農產品與普通大田農產品質量差距不大,無法凸顯設施農產品的高附加值特點,也削弱了經營者的利潤。
以成都地區為代表的部分設施農業園區,以觀賞展示性為主,實際生產的比重較小。而由農民、合作社自己建立的大棚,大部分農產品依舊是自產自銷的傳統方式。雖然具有一定的組織性,但真正有實力,能常年連續不斷正常運轉的合作組織卻依舊很少,龍頭企業訂單所占比例也較低。這就導致了四川整個設施農業發展力量分散,拓展能力不強,設施農產品隨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另外,由于四川存在多樣性的氣候條件,雖然農產品可以實現長距離的運輸,但中轉型冷庫建設數量依然不足。從產地到銷售終端的層次較多,也使農產品的質量在運輸過程中有所下降。
農業技術人才短缺是制約四川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具有種植經驗的設施農業專門人才、職業農民依舊缺乏。雖然政府也采取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多種方式加強四川設施農業技術人才隊伍,但人才的增加量無法滿足設施農業發展規模的擴大。例如綿陽部分農業合作公司,在人才聘用到期后,不能建立長期的技術人員梯隊,出現了老的技術人員離職后,技術斷層導致產量下降的問題。缺乏人才也導致了園區規劃的科學性不足,造成了一些大棚、園區效益持續低迷。
土地三權分立正在推廣,四川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也逐步落地生根,關于土地流轉的執行問題還存在隱患。例如,雙流部分草莓基地和德陽的某些農業公司,在政府、企業、個體戶與流轉農民之間依舊存在合同執行不清楚、租金協議難一致等問題。
各地市州政府,尤其是縣區一級農業主管部門,成立由領導牽頭的設施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適合當地發展的設施農業政策,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指導,就能在大方向上保證設施農業發展的平穩運行。同時可以有效開展調查研究,制定符合當地發展的技術方案,以集體的名義聯系農業科學院、農業大學等農業技術的匯聚地,將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發和示范推廣送到生產一線,可以避免項目盲目上馬導致的資源浪費,也可以促進成果轉化,帶動產業發展。
資金的問題,尤其是先期投資較大始終是限制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但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設施農業的基礎建設投入也在逐步降低,相應的回報率也在提高。所以各級財政關于設施農業發展經費,無論是貸款貼息、設施農業技術培訓、集中育苗等補助,都是可以“四兩撥千斤”的帶動設施農業發展。同時嚴格把好質量關,將打著設施農業旗號,發展其他行業或者套取政府資金的行為,進行清查。最后,引導社會資金與農民自籌資金投入設施農業建設,建立合理的市場機制與風險利益共擔機制,及時解決農民在承包項目、種植和銷售中的各種問題。
四川地區設施農業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真正的設施行業技術人員比較短缺,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在設施新環境下略顯古板。一些農業企業,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為技術支撐,在技術方面有一定的保證,但是人才的待遇與人才梯度的建設上還需要提高。這就需要政府和農業技術管理和推廣部門,加大對設施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將農民也培養成設施農業專家,讓技術真正走向田間地頭。政府要組織設施農業經營大戶走出去學習,實地了解先進的設施農業種植模式和技術,拓寬視野。
以成都新津某大型農業企業為例,與以色列先進的農業公司合作,采用歐盟的有機認證生產標準,通過搭建產銷連接網絡,將設施化生產的農產品送入連鎖經營大型超市、并統一物流配送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完善的銷售網絡完成高質量的訂單農業,能及時將農產品分銷出去,靈活的銷售模式降低了產品堆積的損失風險。同時,有效地引導市場和生產源頭的種植意向,充分發揮銷售環節在生產、流通之間的紐帶作用,也是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重要步驟。
現代設施農業涉及溫、光、水、氣、肥、土壤等各種因素綜合對農作物或農畜的生長發育影響,無論是溫室大棚的機構設計亦或者是設施設備新材料的研究,都是設施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適合設施環境的新品種、育苗技術、無土栽培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問題也是熱點。地方政府、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可以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進行設施農業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的研發討論,讓設施農業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