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波,熊晶晶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農業科研單位是農業科技進步的排頭兵、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以來,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重要戰略部署背景下,農業科研單位因其在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條件以及信息平臺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優勢與作用日益凸顯,逐步成為新時期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直播技術因其具有的時效性、真實性、互動性和個性化等特征,是開展科技推廣網絡直播是傳統課程教學的有益補充,也成為了農業科技推廣研究熱點之一。
本研究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為例,分析我省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網絡直播的優勢與作用。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是擁有14個專業研究所、2個服務機構、11個院地共建分院的現代化農業科研機構,全院研究和開發領域涵蓋糧、經、飼作物與水產,涉及作物遺傳育種、耕作栽培、農業經濟、智慧農業等60余個豐富的學科專業。是農業發展重要的人才基地,在職職工1225人,368名高級職稱人才,3人入選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1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2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9名全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先后獲得國家級成果獎64項、省部級成果獎825項、授權專利435項等豐碩的科研成果。每年提供農作物新品種占全省的60%左右、農業生產新技術占全省的70%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穩定在80%以上,農科科技推廣效果顯著。這些都為直播專業內容豐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今年抗擊疫情期間組織的網絡直播課程,我們組織了多場科技推廣網絡直播,每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均超過6000人。一是直播課以聲像相結合,豐富了農業科技推廣內容;二是直播教學不受時間和教學空間的限制,受眾數范圍廣泛;三是直播可回放重復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網絡直播是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將新品種、新技術展現給千萬農戶,從而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應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智能手機就可以登陸直播平臺,參與直播課堂,課后還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利用網絡課件資源進行學習。科研人員通過直播平臺的引導,更有針對性地方便了農戶獲取有用的信息。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技推廣網絡直播,有利于在實踐中檢驗科研成果的適用性、先進性和科學性,及時了解農戶和市場需求,調整科研方向,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反饋調整-再推廣”的循環機制。農業科研單位發揮自身的技術、成果和專業優勢開展科技推廣網絡直播,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戶了解和參與農業科研工作,有針對性的培養實用技術人才,將技術鏈和與產業鏈融合,使農業科研與優勢特色產業的有效對接,推動四川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網絡直播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情感上會產生疏離。無法獲得當面的即時反饋,互動交流不充分。特別是一些難點問題,很難通過自學就掌握其中的要領,在教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得到反饋,也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直播所需的演播室、攝像機、推流機及專業技術人員都需要經費,而科研單位開展的科技推廣網絡直播為公益性,只能是無償的,不能夠用來創造經濟效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研成果的推廣范圍、規模、數量和效果,同時也難以保證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的長期、穩定和持續開展。
農業科研人員由于科研任務較為繁重,難以抽出固定時間和投入大量的精力從事農業科技網絡直播工作。相當比例的農業專家對直播軟件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的熟練掌握程度較低,不能較好的完成教學過程。
科研單位目前與企業或是技術應用主體缺乏有效鏈接,一般獨立完成研發工作,易出現成果與應用脫節等問題。此外,在農技推廣服務上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激勵。
(1)加強對農業科研單位開展開展科技推廣網絡直播政策法規保障,為其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以此激發農業科研單位的科技推廣潛能,發揮其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科技引領作用。
(2)要建立合理的績效考評機制,對長期從事農技推廣服務的科研人員在績效考評和職務職稱評聘中應以推廣轉化科技成果的真實市場效益和產業化程度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3)整合專業教學團隊,提供授課技巧、多媒體制作等教學支持服務,從而幫助農業專家節省較多精力,回歸到課程設計本身。農業專家在直播教學中不容易顧此失彼,專心授課,提供全方位在線教與學的支持服務。
(4)應加快建立綜合性科技推廣示范基地,通過新技術、新成果的展示,讓農民能切身感受到示范技術的難易程度、品種長勢情況、抗性及產量等,激發他們主動接受新品種、新技術與新型農機具的意識。
(5)整合“天府農科智庫大講堂”“云課堂”等網絡資源,完善科技線上服務平臺,實現線上有互動、線下有實訓、支撐有科技成果、服務有推廣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