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壘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三農”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證明,金融與財政作為國家支持農業農村建設的兩種手段和工具,其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農村金融體系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1]。因此,現階段應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完善農村金融資源回流機制,滿足農業農村發展多元化金融需求,促進金融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服務。具體對策建議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體系的基本要求是:厘清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邊界,明確其職能定位,完善其內在功能,以實現不同金融機構的合理分工和錯位經營。一是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為鄉村振興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要按照自身定位,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堅持市場運作和保本微利的原則,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農業發展銀行應堅持政策性銀行職能定位,不斷拓寬支農領域,擴大業務范圍,加大對農業農村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彌補市場機制缺陷,在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揮關鍵作用。二是堅持商業性金融為農服務的基本方向。以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等為代表的商業性金融應始終堅持為農服務的方向不動搖,按照商業化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縣域網點布局,擴大業務覆蓋范圍,填補金融服務空白;加強服務和產品創新,滿足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打造綜合化特色化金融服務體系。三是充分發揮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以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等為代表的中小金融機構要堅持服務縣域的市場定位,不斷向鄉鎮拓展服務領域;適度放寬準入標準,鼓勵和引導更多符合條件的新型金融機構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積極支持小額信貸公司等機構的發展,充分利用其有益補充作用,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有效模式和可行途徑。
商業性金融機構在向涉農企業、農民等提供信貸服務時,由于經營績效考核機制、經營風險承擔機制、監管風險評級等因素的影響,一般不愿意有信用風險敞口存在。因此,大部分金融機構在提供信貸服務時,均存在“唯抵押放貸”現象,并且抵押品必須是法律意義上規范的抵押品,而不少農業經營主體積累一般較差,并且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是輕資產經營,缺乏法律意義上規范的抵押品,面臨較為明顯的信貸抵押障礙問題[2]。因此,要破解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必須加快完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體系。一是擴大農村抵押擔保物范圍。鼓勵地方政府加快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工作,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設施農業用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廠房、大型農機具、林權、大棚和養殖圈舍等生產設施抵押貸款以及活體畜禽、果園苗木等生物資產抵押貸款[3]。在這方面,可以考慮重點推廣成都市設施農業抵押貸款的相關經驗。二是完善農村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抵押物價值評估是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的關鍵和基礎環節。應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政府專家評估、雙方協商評估、專業評估機構評估、金融機構自主評估等方式結合起來,并運用成本法、市場價格法、收益法等多種方法開展科學評估,以此形成差異化的價值評估體系,提高評估的公信度。三是加快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是產權抵押融資體系建設的重要條件。應積極推廣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和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的成熟經驗,對相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鼓勵各地按照“互聯網+基礎模塊標準化+特色模塊地方化”的模式建立地方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并實現互聯互通、相互兼容。待條件成熟時,可由農業農村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牽頭建立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4]。
農業生產具有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交織的特性,其中蘊藏著較大的市場和自然風險。因此,應通過發展農業保險來分散和轉移相應的風險,以此保護和促進農業生產。而研究表明,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國外農業保險實際上均是在政府補貼下推行的,要么直接對費率補貼,要么直接賠付[5]。因此,我國農業保險在模式選擇上,應采取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模式,由政府對規定的農業保險產品根據可能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和其他支持,鼓勵保險機構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此外,隨著保險業務的擴大,要加快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逐步形成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健全農業保險服務網絡,鼓勵和引導保險機構到農村基層設立服務網點,盡可能實現保險機構縣級區域全覆蓋;在有條件的地區引導構建由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自愿出資形成的非盈利性、互助性保險組織。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的適度發展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關系。資本市場是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推動農業農村實體企業的發展,就要加大對資本市場的支持力度,引導實體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解決資金難題。應積極整合相關涉農企業,鼓勵其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并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掛牌融資,探索培育和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在條件和門檻不降低的前提下,要對國家級貧困地區的企業首次公開募股、新三板掛牌、公司債發行、并購重組等業務開辟綠色通道,協調解決融資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健全和完善風險投資引導機制,引導風投資金向長期、早期、中小和科技類企業傾斜,繼續加大對創業初期涉農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資本市場尤其是再融資的監管,規范涉農上市企業募集資金的投向,切實避免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出現[6]。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和制度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它不僅是解決市場主體信用缺失、違反合約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農村地區信用水平,營造良好鄉風環境的重要保障[7]。應廣泛收集各種信用資料,建立信用數據庫并推動其網絡化、電子化,逐步實現農民和涉農企業在信用信息登記、查詢、披露等方面的社會化以及社會信用信息資源的共享;在信用數據庫基礎上構建信用評級體系,對涉農企業、農民以及農村專合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等進行不同信用等級的評定,并將其作為金融業務開展的重要依據,以此提高信貸準確度;健全信用獎懲機制,完善信貸正向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調動農民、企業等主體參與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農村信用的宣傳教育力度,樹立社會誠信典范,著力培育廣大農民和企業的誠信意識,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