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勇 (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城市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不僅城市面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還帶來了城市的產業升級,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在退二進三的過程中,傳統的重工業特別是對城市環境有污染的工業類型逐漸被廢棄或者從市中心向郊區工業園區轉移。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功能被重新定義,大量的優秀的工業建筑被推倒建設成了城市生活空間。
最近幾年接觸到了很多工業遺存保護的項目,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雖然不是每一個項目都能成功,但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也真正被工業文明所吸引。
工業用地的再開發是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被稱為“棕色土地開發”。產業的轉型也帶來了土地的轉型,為區域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在當前城市精細化發展的階段,以前的粗放式的推倒重建已經不適合當前城市建設的要求。如何評價和利用這些工業遺存,保留城市肌理與記憶,尊重城市文化的發展歷程將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不僅要在經濟上可行而且真正能做到為城市特色建設添磚加瓦。
近年來國內很多城市都進行了工業用地更新改造的實踐,取得了大量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以單體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居多,如上海的民生碼頭、綠地虹口繽紛廣場等。但同時從城市整體出發的大規模廠區更新項目也逐漸增多,比如最近的首鋼工業遺址公園、上海黃浦江濱江兩岸的改造、鄭州二砂文創園、上海不銹鋼廠區域更新項目等等。這些大型廠區的更新必須從城市宏觀整體發展出發,統籌城市各個層面的要素,滿足城市協調發展的需要。此時城市設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過三維空間形態的整合,滿足產業、休閑、歷史人文等多重要素的協同發展。本文介紹的三個案例都是基于城市設計的視角使曾經獨立于城市之外的封閉廠區融入到城市發展的洪流之中。
從城市的人文歷史發展而言,如何保護好有價值的工業遺產是一項重要課題,處理好工業文明發展和城市發展的關系,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工業建筑由于其大跨、大空間、特殊功能用房等原因很難被簡單改造,同時這些工業建筑往往并不屬于歷史保護的范疇,因此可以在保護與更新方面作出很多大膽的嘗試,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結合則成為平衡保護更新與發展的重要思路與策略之一。
文化創意產業包括了設計、研發、數字化信息技術、文化藝術、休閑娛樂等眾多服務領域的內容,常常是城市經濟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上海目前大大小小的創意產業園有上百個,接近三分之二的園區是利用老廠房、老建筑等存量資產發展而來的特色區域。這些園區聚集了大量的國內外優秀創意人才,不斷涌現出新的創意模式,引領著城市休閑文化的升級換代,如M50、1933老廠房、8號橋等。
這些創意產業園區促使工業遺產保護更新與城市發展結合、與文化傳承結合,促使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新興產業與工業建筑遺產的結合,從而使得城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文創產業與工業區的特殊建設環境相輔相成,特殊的建筑形式有助于提升文創產業的獨特性、歸屬感和場所感。
鄭州二砂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基地位于鄭州市西部的中原區,地處華山路以西、中原路南側、西三環以東、潁河西路以北,基地原為中國第二砂輪廠。中原區早期是鄭州的重要工業區,包括紡織廠、砂輪廠等大中型企業。城市布局具有典型的工廠大院的形態特征,屬于鄭州市發展相對落后的區域。
隨著城市建設發展進程,眾多的工廠被搬遷拆除,基地被植入住宅等新的功能和建筑。鄭州二砂廠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廠區,該廠系1953年由民主德國(東德)援助并設計建造的大型企業,屬國家“一五”計劃的156項工程之一,廠區占地56hm2,直到2015年才全部停產,搬遷到新廠區,現有廠區工業建筑保留完整,是鄭州近代工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者。尤其是廠區面積達7.5萬m2的巨型陶瓷砂輪車間,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風格,是鄭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廠區主要的7棟建筑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歷史保護文物。圖1、圖2所示。

圖2 鄭州二砂廠大廠房現狀圖外立面及內部圖
鄭州西部是傳統的工業區,隨著城市的產業轉型目前僅剩下二砂廠還保留著完整的廠區,其中1km2的廠區嚴重阻隔了城市結構的完善,交通、市政、城市功能等都亟待在這一輪的更新中得到解決。上一輪的控規只是從技術角度完善了整個區域的道路等市政系統,二砂廠被改造成居住為主的區域,歷史的痕跡被徹底抹掉。但隨著城市更新保護理念的提出,合理利用二砂廠的工業遺存,使之能夠融入到城市轉型發展的浪潮中。
在這個城市更新過程中城市設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過梳理歷史、產業、文化、城市結構等要素,使二砂廠的革新能夠與周邊的城市結構相融合,同時成為鄭州市文化產業的中心和西部區域的城市副中心,見圖3所示。
二砂廠原為一個管理嚴格封閉的廠區,我們首先確定用城市設計的手法將園區與城市建設體系結合。以工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為基礎,將文創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相結合,使園區融入城市發展體系,在形態上與城市空間同構,成為鄭州西部重要的特色活力中心,完善鄭州的城市空間結構,見圖4所示。

圖4 鄭州二砂文化創意產業園城市設計鳥瞰圖
①基于工業遺產保護構建特色活力區融入城市發展體系
二砂廠所處的區域是傳統的工業區,更新發展以居住區為主,嚴重缺乏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在基地北側的中原路兩側規劃了一定的商業配套用地,包括已經建成的萬達廣場。而文創園區的建設可以在功能上有效補充西部區域公共服務中心的功能體系,并且有充足的建設空間作為構建活力區的基礎,使文創園區成為鄭州西部中原區的文化中心、休閑中心、活力中心。
構建綠色中心廣場,在城市尺度上豐富中原區的公共空間體系,使它成為區域的文化中心、交往中心、公共中心和區域的地標。使文創園融入到區域的城市生活當中,見圖5所示。

圖5 鄭州二砂文化創意產業園局部鳥瞰圖
②基于城市設計的梳理,完善區域的交通系統
鄭州西部的城市結構受到傳統的單位大院布局的影響,城市交通體系、路網密度及完整性都受到了影響。上位控規的編制雖然完善了交通路網但沒有考慮到工業遺跡保護的問題。
城市設計從區域交通整合和歷史保護等多方面考慮,在保證開放園區建設的同時,使廠區的路網和城市有效銜接。為了保護核心廠房及園區的完整性,天山路作為城市次干道拒不下穿,上部作為城市公共廣場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軌道交通站點和文創園之間構筑地下商業街,保證軌道交通成為園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促使地上地下一體化發展,完善區域的步行網絡,提高園區的可達性,見圖6所示。

圖6 鄭州二砂文化創意產業園交通系統圖
③工業遺產的保護強調新舊共生,融入城市文化體系工業遺跡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大家探討的一個課題,不僅建筑形式特殊,各種工業要素各具特點,必須要精細化設計才能使它們真正融入到城市文化的發展潮流之中,從而活化歷史文化要素。
首先,保留廠區的歷史意向,通過遺存下來的鐵路網的景觀化處理以及紅磚、砂輪等建筑材料的利用,把歷史元素栩栩如生地融入到環境當中。
其次,保留原廠區辦公樓,使它與城市入口廣場相結合,保留原有廠區的入口區意向。同時規整廠區原有保留建筑,拆除保護價值低的、低品質的附屬建筑,把煙囪、波浪形大廠房屋頂等元素展現出來,使歷史遺存和公共空間有著良好的互動。
最后,保護廠區的古樹,對廠區的保護建筑進行適度改造。延續廠區典型的綠色空間,通過文化創意功能賦予老建筑新的意義。同時在設計手法上強調新老建筑的結合,產生新舊共生的歷史文化發展印記。
按照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至2040年)的總體規劃方向,規劃建設用地將“總量鎖定”,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總量將實現“零增長”。2016年4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制訂《關于本市盤活存量工業用地的實施辦法》《關于加強本市工業用地出讓管理的若干規定》。使不銹鋼廠區域具備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外部推動力,通過城市更新的思路,尊重歷史、傳承文化,見圖7所示。

圖7 上海寶山B5立方產業園現狀
寶武不僅僅有特色的文化內涵,還有更多的產業資源,在城市設計中需要充分尊重歷史文化,傳承工業風貌。同時利用現狀工業遺產建筑、土地、景觀、交通資源,挖掘土地潛在價值,盤活土地空間。通過與區域產業特征嫁接,形成最符合板塊發展方向、功能組合最優化的全新產業鏈。確定以科技、創新、研發、創意為主導理念的一體三翼多點的產業發展體系。構造以“科、創、研”為理念,以“智能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圍繞產業核心體系+配套服務兩大功能體系進行功能定位。最終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工業遺產特色的產城融合、高度混合性質的現代城市生活社區和國際藝術產業園區,見圖8所示。

圖8 上海寶山B5立方產業園總平面圖
4.3.1 建設創新共享的產業聚集區
通過再利用及活化的機制,將為城市提供充滿活力的、極具凝聚力的共享產業空間,見圖9所示。

圖9 上海寶山B5立方產業園鳥瞰圖
4.3.2 建設產業轉型的活力樞紐區
以“科、創、研”為基底,以會議交流為觸媒,以文化交往為特色,以生活孵化為核心,打造寶山區產業轉型的活力樞紐。
4.3.3 建設綠色引領的后工業門戶區
結合北側不銹鋼工業景觀長廊等良好的景觀資源,以產業、商業、文化休閑等功能載體,著力打造吳淞的綠色后工業文化門戶。
4.3.4 建設激發互動交流的人性社區
開放的環境為創意人士提供相互交流、迸發靈感的空間。廠區內提供公共會議室、咖啡廳、餐廳等空間,為使用者營造了便捷的交流場所,見圖10所示。

圖10 上海寶山B5立方產業園內部廣場空間
目前我國的許多老工業區都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對于工業建筑的保留、保護及合理利用,各地都在進行著各種嘗試。文創產業與工業遺產的更新相結合被認為是一條很好的途徑,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還需要好的頂層設計,使工業更新改造和產業導入符合城市發展的趨勢。然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不僅需要市場商業運營的介入,還需要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深入分析、整合各種要素,使設計目標能夠真正落地。只有尊重城市記憶,才能重塑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