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嚴海娥
課程體系作為幼兒園教育體系的基本要素,對強化幼兒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農村幼兒園有著得天獨厚的田園資源,廣大幼教工作者必須加強對田園課程建設的重視,充分發揮田園資源的教學優勢,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設置有針對性的田園課程,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要想構建完善的田園課程體系,教師首先要明確田園課程的目標體系,這樣才能確保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一方面,田園課程的設置要立足于大自然,從中開發出更多的教育資源,將其融入農村幼兒教育中,從而豐富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體驗。另一方面,田園課程的設置要將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作為根本目標,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化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爭取在提高田園課程教學效果的同時,滿足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教師可以將幼兒的年齡特征作為確立田園課程目標的有效依據,如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田園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強化幼兒的自然體驗,讓幼兒獲得更多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幼兒學會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對于中班幼兒來說,田園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觀察、記錄、種植等),通過田園資源的大量投放,強化幼兒的實踐能力;對于大班幼兒來說,田園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欲望,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自主學習的動力,從而充分發揮田園資源的教育價值。
在選擇田園課程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田園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還能夠強化幼兒的生活技能,進一步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2.田園課程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幼兒自主參與田園課程建設的積極性,為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而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解蔬菜瓜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舍棄枯燥乏味的講解,帶領幼兒走進蔬菜種植基地、果園、農田等地,通過“我幫蔬菜娃娃‘理理發’”“水果寶寶的彩色外衣”等游戲活動,加深幼兒對蔬果特征的辨別與記憶,從而促進幼兒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除了要構建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以外,教師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田園課程評價體系,以提高課程體系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幼兒的體驗感悟和發展趨勢作為評價標準,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如教師點評、幼兒互評、家長評價等,讓幼兒成為教學評價的一分子,引導幼兒揚長避短、查漏補缺,不斷調整方法和措施,以促進幼兒更好地參與活動。此外,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個性化特點,對幼兒予以正確的引導,促使幼兒能夠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大自然,從多個方面去感悟生命,爭取在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同時,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意識。例如,在講解環保知識的過程中,有些幼兒認為不亂扔垃圾就是環保;有些幼兒認為多植樹就是環保,不管是哪種想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認可。與此同時,教師應順應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愛護大自然的“環境衛士”,從而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有效價值。
綜上所述,在農村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加強田園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完善幼兒園的課程體系,還能夠加強幼兒教育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促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充分挖掘農村的田園資源,將其融入幼兒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課程模式,爭取在豐富幼兒學習體驗的同時,拓展幼兒教育課程的范圍,進一步提升農村幼兒教育的實效性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