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萍
摘 要:眾所周知,列夫·托爾斯泰是舉世聞名的作家之一。在其八十多載的生命歷程中創造了不勝枚舉的經典作品,其中就包括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毫無疑問,女主角安娜是書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她之外,書中還成功描寫了另外一個吸引人的人物——列文。本文主要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人物形象,指出通過列文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理想家庭觀念。
關鍵詞:列文;列夫·托爾斯泰;家庭觀念
俄羅斯文學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列夫·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界巨匠,《安娜·卡列尼娜》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說中列文這一人物被視為作者“自傳性”的人物形象。研究列文這一人物形象,有助于我們從側面了解作者本人及其思想。小說中列文積極探尋生活意義,熱衷思考社會思想和道德問題,通過對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也能對當時俄羅斯社會發展情況有所了解。同時,列文所思考的問題也是當今讀者會面臨的困惑,雖然此部小說創作的年代距今久遠,但主人公列文的所思所想還是能喚起當代讀者的共鳴,這也是其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之一。
許多經典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對列文這一人物形象曾做出過各種解讀。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列文是小說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看來,列文身上反映出一種又積極又自相矛盾的特質,這些特質令主人公飽受心靈的折磨。也有評論家認為,列文在自己身上進行了理性的自我改革,他深切地愛著勞動人民。由看似嚴肅且飽受苦難的列文這一人物形象所串聯的線索并不比浪漫的安娜的戀愛線索缺乏魅力。著名評論家費特曾經指出,列文是最受作者偏愛的人物,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理想主義者,總是在思考和普通勞動人民及其勞動有關的問題,而這也正是托爾斯泰對人民關切態度的體現[1]。
《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時間長達四年多之久。創作之初,作者本意是圍繞生活日常進行創作。在最后的定稿中,“家庭觀念”之一創作主旨也被保留下來,并被作為重點闡述對象。本部小說中的家庭觀念體現在諸多方面:主人公之間的相互關系、情節沖突的本質等。其核心是由兩條故事線索構成:安娜—沃倫斯基,凱蒂—列文。盡管這部小說是以一位女主角的名字命名,但她的故事只占整個作品篇幅的三分之一[2]。與安娜命運沒有直接關系的列文,受到了同樣多的關注。
故事按照兩條平行且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的線索推進:凱蒂和列文經歷過失望、困惑,最終得到了持久而平靜的家庭幸福;安娜和沃倫斯基的生活則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劇收尾。新生命的出現將凱蒂和列文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安娜和沃倫斯基之間的關系則向著破裂發展,安娜也以臥軌自殺的方式悲劇收場。
安娜和凱蒂對幸福有著不同和理解,這也反映了社會上價值觀的差異。主人公命運的差異根源于其對家庭及婚姻的態度分歧。托爾斯泰遵循俄羅斯現實主義小說傳統,展示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展示了品質善良、誠實、公正的人如何受環境影響違背道德,將自己的命運引向深淵。
托爾斯泰試圖通過展示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來揭示主人公不同命運走向的秘密。列文和沃倫斯基不同的成長經歷給二人的人生選擇埋下了伏筆。作者沒有詳細交代這二位主人公的具體成長歷程,讀者無從知曉他們小時候讀過什么書,他們的老師是誰。作者只描寫了最重要的一點——二者成長的家庭氛圍,以及他們和各自父母的關系,特別是和母親的關系。
在列文看來,母親是完美的化身,也是他今后尋找終身伴侶的參照標準。童年時期母親的形象以及對家庭幸福的切身體會讓列文對幸福有了自己的定義,也讓他對未來擁有幸福生活充滿信心。成家后如何處理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家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列文已經從父母那里得到了答案。在向凱蒂表達愛意后,列文表現出來的不是狂喜和感情的強烈迸發,相反,列文將這份感情轉化為對周圍人和事物更為細致的洞察力。戀愛讓列文變得更有智慧,他更能看清身邊的每一個人,更能發現每個人身上的優點。
凱蒂新婚后全心全意布置自己的家。列文起初還對凱蒂只顧布置新家而不再分神在生意、農民等社會事務心生不滿。凱蒂對自己之前一直傾心的音樂也置之不理,主人公列文無法理解。不過作者在小說中為自己的女主人公進行了辯護,托爾斯泰認為,她是在人生的特殊階段,犧牲了自己的愛好,全身心投入到營造美好的新家中,在為未來即將來臨的重要角色轉變做充分準備: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親、家庭的好主人。在托爾斯泰看來,這些艱巨的工作值得人尊敬和敬佩,凱蒂有權享受家庭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凱蒂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后,列文忍不住在妻子面前下跪并親吻自己的妻子,在那一刻,他體會到了真切的幸福。妻子的生產為列文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新窗戶,他對家庭的理解和感受更深了。
列文的形象反映了托爾斯泰本人的家庭觀念。托爾斯泰認為,家庭一直是社會和個人活動的中心[3]。托爾斯泰本人稱自己的“家庭經歷”為“主觀的和普遍的”。他用愛認真對待家人。作家認為,對家庭的熱愛和忠誠是家庭幸福的主要因素,他確立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并定義了他們的職責,向他們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責任要求。在托爾斯泰看來,女性的社會責任包括生育、撫養并教育孩子,而男性的社會責任則是通過自己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為小家庭所依賴的社會環境的進一步完善作出貢獻。他認為一個家庭的組建必須以正確的道德理念開始。在早期作品中他對單純肉體欲望的敵視已有體現。
托爾斯泰認為,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工作,勢必需要婦女們做出不斷犧牲。因此托爾斯泰對因為民主思想的出現而發生變化的社會分工感到反感。作者本人有一個傳統的幸福家庭,他一共有13個子女,他是一個對家庭充滿愛的好父親。家庭教會了托爾斯泰很多,而這些好的品質也像接力棒一樣,由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他的孩子們經常談論和父親相處的經歷,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沒有缺席。
小說中所體現的社會上的家庭觀念又有所不同。作者以沃倫斯基的經歷為例,沃倫斯基從小缺乏母愛,沒有過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同于列文,他對自己的母親并沒有愛。他的母親將兒子的不幸歸結于安娜,但小說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其兒子的不幸歸根到底是源自她自己。沃倫斯基的母親年輕時是一位大美人,婚后仍有許多浪漫故事在坊間流傳。
在與安娜相識相戀后,沃倫斯基的愛讓他以前閃光的種種優點變成了讓人反感的驕傲和自負。沃倫斯基的世界反而變小了,他對周圍的人和物喪失了感知能力,眼里只能看到安娜的情感反饋。只有安娜才能讓他感到幸福和驕傲。
但顯然另一位男主人公列文對這種愛情觀和家庭觀并不贊同。列文無法將對家庭的想象剝離于愛情之外。他無法理解只有愛情、不考慮家庭的觀點。在他看來,腦海中先有對家庭的設想,之后才有對愛情的憧憬。
沃倫斯基則常常將感情至于家庭的束縛之外,常常背叛婚姻,與此同時,他又鄙視那些和他保持婚外戀情的人,他覺得這些感情不會對自己的家庭造成任何影響。列文則持完全相反的態度。曾經有人問他對婚外戀的看法,列文將之比喻成一個錦衣玉食的人忍不住跑到不起眼的小面包店偷吃面包,他覺著這種事情不可思議。
托爾斯泰在小說中表現出的家庭觀念其實很簡單。他將列文和凱蒂的婚姻描述為理想的婚姻。他們的感情不僅僅基于原始欲望上,更建立在共同養育、培養兒童的合理勞動、智力和道德的基礎上。托爾斯泰認為,母愛的力量是偉大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安娜和沃倫斯基的感情只是讓兩人各自生活得越來越自私,失去了對彼此的尊重和心靈的共鳴,而這些在作者看來正是家庭生活和諧幸福的關鍵。
托爾斯泰通過刻畫列文的家庭觀念表達自己所認同的家庭理念,家庭生活幸福與否與母親的角色關系密切。家庭的建立、孩子的養育等看似平凡,實則是一項偉大的事,需要女性做出很大的犧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這一切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和尊重。她們所做出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家庭生活的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個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進而影響其人生軌跡。
參考文獻
[1]Достоевский Ф.М..Об искусстве[М].Москва,1973:632.
[2]Набоков В.В..Лекции п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Чехов,Достоевский,Гоголь,Горький,Толстой,Тургенев[М].Москва,2001:90.
[3]Мелешко Е.Д..Христианская этика Л.Н.Толстого[М].Москва,20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