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崇尚勞動、勞動光榮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不僅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更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具體路徑。在新時代,如何理解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通過明確勞動教育的地位、加強勞動教育科學管理、創新勞動教育內容與形式,幫助大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精神、養成勞動習慣,以此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并推動時代進步。
關鍵詞:勞動教育;新時代;大學生
勞動教育是一個發展性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在我國,自教育事業發展伊始勞動教育就被看作是我國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與重要部分。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和以往對勞動教育的認識相比較,更加顯示出勞動教育在新時代對于青年學生的重大意義,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確定了勞動教育同其他四育并舉的地位,使得教育體系更具科學性和全面性,保證了教育目標更符合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
一、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
在我國當下,經濟和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從“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內涵。無論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亦或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勞動教育都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強調勞動教育對大學生的教育價值,既是老生常談,又需要時談時新。
(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于勞動教育的問題,馬克思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更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筑成長之基離不開勞動教育,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勞動既是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其間的重要基礎。以勞樹德,通過勞動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勞動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熱愛勞動、誠實勞動、艱苦勞動。以勞增智,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引導大學生親歷親為、實踐出真知,形成好的勞動習慣和智力品格。以勞健體,通過勞動教育增強大學生體魄,提高身體素質,均衡腦力體力活動。以勞育美,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大學生現代審美人格,引導大學生向善向美,形成勞動最美麗的觀念。五育并舉,以勞為基,從而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需要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著重要的作用。勞以養心,勞以樹德,勞動教育既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勞動教育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無可替代。牢牢把握住品德修養是培養人才的關鍵,從勞動技能培養及思想品德教育出發,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價值、尊重勞動創造,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樹立積極的勞動態度,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集體主義觀念,使其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領、有擔當的人。
(三)推動時代發展的堅實基礎
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出發,勞動是人類的本質特征,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勞動形式千變萬化,勞動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性教育、生產性教育、創造性教育,對時代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勞動者的素質發展關系到國家以及民族的前進發展,勞動教育不僅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更是培養千千萬萬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必不可少的一環。以勞動教育促進大學生積極創造和辛勤勞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大學生進一步能夠積極參與到產學研相結合,并能夠化知識為生產力量。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創造社會價值,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勞動大軍,成為推動時代進步的堅實力量。
二、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一)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
隨著國家和教育部門對勞動教育的不斷重視,勞動教育的相關思想和理念不斷提出,勞動教育較以往的地位有所提高,勞模精神、勞動模范等給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內容和典范。目前在高校范圍內所包含的勞動教育有勤工助學、社會實踐活動、社團工作、專業實習以及相關理論課等,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和可能。部分形式往往在提升個人自身價值的同時,為他人和社會也能做出貢獻。高校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類形式的勞動活動之中,在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學生的勞動觀念有所改觀,勞動技能有所提高。
(二)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國家、社會和高校的共同關注下,當前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就目前而言,對所實施的程度以及所預期的成果仍然有一些差距,大學生勞動教育仍然是素質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1.勞動教育觀念相對淡薄
傳統觀念之中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依然存在于社會、學校、家庭之中,這種狹隘觀點導致勞動教育的觀念意識不強,勞動教育實施困難。現有的社會勞動形式種類繁多,而社會勞動價值觀在市場的影響下趨向于個人利益的實現,以至于務實勞動的精神被忽略。進行勞動教育、掌握勞動技能最主要在于親歷實踐,大學生養尊處優不愿吃苦,也導致了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的差異。此外,高校作為學生邁入社會的最后一步階梯,理應培養兼具勞動精神和勞動權益意識的學生,但從現實來看,大部分學生往往不具備這些觀念。
2.勞動教育缺乏科學管理
勞動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最具影響的是科學及有效的管理。我國勞動教育歷史悠久,但尚未形成系統的管理,上層制度建構仍有不足,各方面領導管理缺乏仔細落實,勞動教育面臨重重困難。勞動教育的開展相較其他教育而言對物質保障的需求程度更高,對教學資源、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等方面的需求更為復雜,必須多方面的協同和配合。現有的勞動教育的形式與社會實踐活動難以區分,勞動教育的價值在教學中分散,實施效果難以保證的同時,勞動教育難免被邊緣化和弱化。
3.勞動教育內容形式缺乏創新
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甄別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這就要求勞動教育內容與形式要與時俱進。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勞動教育主要以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為主,偏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的鍛煉,對勞動教育的資源挖掘不足,大學生作為勞動教育的受教育者,其勞動態度、勞動價值觀未得到有效樹立和培養。另外,勞動教育在內容方面缺乏專業的課程體系,傳統的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性、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的體會和感悟少,自然無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
三、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現途徑
通過明確勞動教育的地位、加強勞動教育科學管理、創新勞動教育內容與形式、使勞動教育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大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精神、養成勞動習慣。
(一)明確勞動教育地位
勞動教育在我國有著淵源的歷史根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自革命根據地建立,中國共產黨就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看作是指導青年進步、提高工農知識水平的重要教育方針。毛澤東同志又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的重要指示[3]。根據時代要求,著力構建科學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賦予勞動教育應有的地位。首先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原則,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改變傳統中把勞動生產與知識教學割裂開來的錯誤思想。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具有促進人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推動時代進步、建立社會主義特色教育的重大意義。
(二)加強勞動教育科學管理
要使勞動教育有序進行并取得實效,科學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運用現代科學管理,尊重勞動教育規律,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順利完成勞動教育的任務。可通過加大科研投入,深挖教學資源并進行有效整合,設立一批專門從事勞動教育的教師隊伍,有步驟、有進度的推進勞動教育的展開。建立系統科學的管理機制、提供豐富充足的物質保障,豐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拓展勞動教育平臺,確保一環扣一環的教育機制,才能使得勞動教育順利開展并產生實際效用,推動勞動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除此之外,在頂層設計中保障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通過立法或規章制度形成嚴格要求,在管理與考核中建立長效機制。政府與高校配合,根據高校自身特色,設立勞動教育的專業課程,通過制度保障、科學評價、確保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三)創新勞動教育內容與形式
除卻外界的推動幫助外,勞動教育還需要以自身的豐富內容和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和實踐。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應體現出新的內涵和特點,在突破傳統方式的基礎上吸引大學生,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在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與各學科協同創新,方法策略應與時俱進,實現理念、目標、內容、方法各個要素的相互銜接。可以通過樹立勞動模范、勞動典型深入到學生中,憑借真情實感促使大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態度價值觀。把勞動教育與社會服務、職業生涯規劃、產教結合、專業實訓、校園文化相結合,明確目的性,注重實踐,注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看重結果評價的同時也要注重過程性培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18-09-10.
[2] 劉向兵.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4-6.
[3] 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17-22.
[4] 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5] 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宋君陽 (1997- ),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