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是顧城寫于1982年8月的一首詩,詩中沒有大量運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過多的運用起承轉合,而僅僅用了太陽、土地、草與風等自然景物,就勾勒了一幅充滿童真的畫面。“草在結它的種子,而風在搖它的種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可見作者是一個內心綿軟而細膩的人。初讀此詩,我的內心首先涌起的是一絲久違的感動,就像我真的站在門前,感受微風拂面,草長風輕,無論是作者描繪的太陽還是草地,都令人怦然心動。
正如叔本華曾說,我們眷戀生命,是因為生命本身的美好,而不是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我想顧城先生眼中的門前的景象,是否也包含著關乎生命的靜美。
有人說顧城的詩歌里總有童話的影子。美好的事物中又總有靜謐的默然。大抵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更符合作者內心對于生活的向往。但是出生于1956年的顧城經歷人生的起落浮塵,他已如同從沼澤中涅槃重生的麋鹿,不斷嗅食近處的花香,想要將門前每一個美好的瞬間都緊緊抓住,反復咀嚼。作者經歷了紛繁,即使童心未泯,在飽嘗人生各種滋味也不再敢將童話中的美好寄托于現實。于是他在詩中寫到“門很低”,寫到“流浪的黑夜”,又寫到了“我們不走了,我們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這種狹窄的空間的不斷刻畫,以及拒絕走出狹窄空間的描寫,都代表著作者不愿做出的改變,以及對于自己生活現狀的保守與消極。但是整篇詩真的就只有作者的畏懼與保守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者用到了“把六弦琴給他”,可見詩人仍然對遠方的美好抱有希望與幻想,他在經歷了人生起伏之后,心中仍然充滿了童話,充滿了積極與陽光。
細讀詩的結尾,頗有老子的風采。比如作者在寫土地時,說土地是狹隘的,可是也是為自己所熱愛的。無論是時空、長短還是狹隘與熱愛。都無一不體現著矛盾與和諧的統一。可見現實與理想并非格格不入,現實與理想也并非完全背道而馳。因為心中有花,你就能聞到花香。
普通人在人生路途中初遇土地,也曾憧憬乘著它,度過一生,然而幾經拼搏,發現土地雖然足夠悠久渾厚,有時也還是狹隘的。盡管如此,我們依舊熱愛土地,且這種熱愛根植于內心深處,促使我們在門前,倚靠著,站在土地上,也能感受到美好。而那把隨黑夜流浪的六弦琴,大抵上,也與黑夜相融,成了回憶中戀戀不忘的念想。
在詩的末尾,“墻后的草,不會再長大了,它只用指尖,觸了觸陽光”,作者心中的小怪獸雖然不會再長大了,但是它依然可以用指尖觸碰到陽光,它依然活在陽光下,只是不再生長。人生很長,但也很短,當年歷盡千帆,從不斷的爭取,到最終不斷的放下,最后的最后,歸宿那里,還能夠觸到陽光,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呢。
《門前》是一首情感與寫作具有典型朦朧詩風格的現代詩,其用童話的視角展開了寫作,以“門”作為具象,化具象為意象,將遠方與理想鐫刻于原地,但是卻又以令人憧憬的美好,在門與景碰觸時,向我們展現了門前原地的光景。作者是熱愛生活的人,充滿童心,對幸福也有獨特的見解。但是詩歌中又包含著作者的“現實”。
作者簡介:馮小唐,男,1988年出生,河北保定人,漢族,畢業于河北大學,本科學歷。供職于保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創四級,主要研究方向:詩歌。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