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經濟學視角下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2020-12-17 03:32:07錢寧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

錢寧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治理模式隨社會全面發展而不斷革新的轉型時期。然而囿于國家生態治理體制理念的優化與政府部門、經營者、個人及相關組織三大主體激烈的生態利益博弈,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各類主體之間的相互協調與配合。鑒于此,本文結合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現狀,探討區域內資源配置與社會效益的最優解,提出轉變地域限制與環境桎梏的思維模式、完善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的聯動機制、加強風險規制與責任分配的互補效用以及拓寬公民參與與爭端解決的協調渠道是當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應然進路。

關鍵詞:生態治理;環境糾紛;污染防治;外部不經濟

中圖分類號:DF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20)06-0069-11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of Law

QIAN Ning

(School of Law?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430072)

Abstract:

China now is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in which the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is constantly innovating with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ever, limited by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fierce ecological interest game am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perators, individuals and related organization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quires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various entities. Based on thi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now,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timal solu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 in the region, proposes to change the thinking mode of regional restri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limits, improve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market regulation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strengthen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s between risk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broaden the coordination channels for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dispute resolution, which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western reg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disputes;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xternal diseconomy

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看,法律與經濟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關系。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文明社會的每個歷史階段,經濟文化都受到當時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和法律規則的干預和影響,尤其是到了近現代,法學與經濟學的交叉融合取得了始料未及的巨大成就[1]。其中,最為現實的意義在于:簡單的案例審視容易忽視其與真實世界的關系,而在恰如其分的法與經濟學雙向的互動關系中,經濟理論通過它的模型構建就可以引導法學家去重新考察真實世界并看到他們此前忽視的法律結構[2],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優勢[3]。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時期,面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復雜境況,對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法律系統之間的認知及應用方面亦應當做好調整與轉型,這需要從兩個層面實施:一方面,在理論研究層面,如何在理論上將生態治理納入到法律、經濟系統之中,以實現人類發展的長遠目標;另一方面,如何在法學及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下,發展及創新生態治理理論,并同我國地方生態實際情況有機結合,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互動,從而有效解決生態治理中的具體問題。

一、生態環境治理思維的歷史嬗變

(一)全球視域下的生態環境治理思維演變

生態環境治理即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以實現生態文明為目標,并以法治為保障,通過綠色技術創新等途徑對生態環境進行整治、清理、修葺、美化的活動及過程[4]。考察歷史沿革脈絡可以看出,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后,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才有著實質性意義。在近代工業文明以前,人類主要的生產方式以農業生產為主,此階段人與自然生態環境處于天然的和諧關系之中[5]。近代以來,人類在“人定勝天”思想的影響下,人類自身的生產力與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呈正相關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隨著人類瘋狂地向自然環境索取,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形成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6]。自十九世紀中葉起,西方一些學者就開始注意到工業文明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以批判的態度進行反思,呼吁保護生態環境,由此形成的環境倫理觀與價值觀等,對后來人們的環境思想起到了啟蒙作用

這些學者如美國G.P.Marsh的《人與自然》;美國“國家公園之父”John Muir的《我們的國家公園》;德國思想家Albert 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學》;William Vogt的《生存之路》,等等。。進入二十世紀,環境問題逐步向生態問題演變,對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化,生態環境問題開始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社會公共問題

正如環境史學家沃斯特指出:“對于下個世紀(21世紀—引注)的世界來說,沒有比人類同自然界的剩余部分的關系更為重要的了。沒有什么事比改善這種關系更能影響人類幸福的了。”。1948年,聯合國發布《社會科學家爭取和平的呼吁書》,在倡導世界各國共同解決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即包含生態環境問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明確提出:“安全是所有國家面臨的壓倒一切的優先課題,安全不僅包括軍事方面,也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人道主義和人權以及生態諸方面。”自此,生態環境安全正式出現于官方文件。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確立了“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唯一途徑的地位。2002年聯合國在《全球環境展望》中再次明確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并呼吁全人類共同加強環境治理。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了世界氣候大會,全球192個國家及地區的環境部長與其他相關官員們共聚一堂,面對日益復雜的世界生態環境問題,試圖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盡量取得平衡點。

(二)國內生態環境治理思維沿革

在國內,雖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即有學者注意到有關生態環境的問題,但囿于當時的國內政治環境及主流意識形態的忽略,我國生態環境效果不明顯。嚴格來講,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我國對生態環境的安全及其治理問題的研究才得以逐漸深入。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的政治報告;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建設并列;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總結以往認識與實踐的基礎上,還前所未有的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論斷,向全世界發出了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莊嚴承諾。至此,生態治理在我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在國際事務層面,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簽署了如《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眾多國際公約,為全球性生態危機的解決積極貢獻中國力量。

在立法領域,1978年我國《憲法》修訂時,該法第11條第3款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將環境保護寫入憲法[7]。1986年我國《民法通則》將環境污染作為一項特殊的侵權類型進行了規定

《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2003年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實施,以清潔生產作為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技術支撐,將清潔生產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8]。2014年,我國新修訂的環保法得以通過,作為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一道防線,其與相關司法解釋共同協力,以保護和恢復已被污染或正在遭受破壞的環境。2018年3月11日,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第一次被寫入憲法。至此,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數十年來,我國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先后頒布了多部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從制度層面對生態治理予以體系化規范。

綜前所述,生態環境治理的思維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為不同形態,隨著人類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早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歷史狀態逐漸被打破,在人類文明給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同時,人類亦開始進行自我反思與思維變革,形而上學的“人定勝天”的思維模式逐步向環境保護演進,最終使得生態環境治理成為了當代人類社會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展開通力合作,一系列關于生態環境治理的公約文件應時而生。在國內,隨著黨和政府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國家關于生態環境治理的機制得以系統化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項事關全民福祉的重大工程。

二、我國當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困境之審思

構建生態文明、堅持綠色發展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9]。當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成為對國民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關鍵因素[10]。以我國西部地區的S省為例:S省作為縱跨我國大西北與大西南的典型省份,自然條件兼具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的特征,相較于全國其他地域,其生態環境脆弱,不合理的水土資源開發,大量森林被伐,荒地過度開墾等,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加重了環境污染,環境沖突已成為當前S省生態環境治理所面臨的一大困境,特別是在城鄉改造、房屋拆遷、土地流轉等問題的映襯下,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不斷惡化。可以說,當前S省生態治理機制已弊病叢生,主要表現為政府疲于應對,同時周期性、階段性的“運動型”治理更加強化了治理主體與治理對象在“突擊檢查”與“靈活應對”的策略框架下的博弈行為,容易陷入“突擊檢查——短期見效——問題反彈——再突擊檢查——再反彈”的惡性循環[11]。生態環境案件數量連年上升,傳統生態治理模式在面對新時期的生態治理問題時已盡顯“疲態”,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明顯滯后于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治理需求。

從政府角度來看,長期以來,受制于地處我國內陸、交通條件相對閉塞等客觀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于國內東部地區較為落后。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在傳統片面追求經濟總量政績觀的影響下,對一些地方企業的污染問題監管不嚴,甚至為了滿足經濟增長“第一要務”的需求,盲目引進一些污染企業,用犧牲環境的代價換來經濟的短期增長。地方政府在制定環境政策時,往往忽視廣大居民的訴求及利益。

從企業角度來看,在環保監管力度越來越大的現實背景之下,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環保經費足,環保企業已形成相當規模,一些高污染的企業開始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而我國的環保機構只是到縣(區)一級,且基層環保部門往往面臨人員緊缺、經費不足的現狀,尤其是在廣大鄉村社區,往往缺乏專門的環保執法人員,因而污染企業亦存在從監管較嚴的城市逐步向相對監管不足的基層縣(區)擴散的現象,且將污染企業向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地區轉移,一定程度上因其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貢獻既會受到地方政府默許,又會因污染環境的成本代價較小(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而受到污染企業追捧。

從西部地區常住人口來看,其居民大多數為農村群眾,受教育程度偏低,環保意識薄弱,面臨企業污染環境的行為,要么無動于衷,要么采取非理性、不合法的群體行動以捍衛自身權益。此外,雖然我國在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正式確立了公益訴訟機制,明確了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然而,由于缺乏相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加之取證難等因素,注定其在生態環境治理的事業中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三、法經濟學視角下生態環境治理的利益博弈

(一)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外部不經濟

從法經濟學的視角解構當前生態治理面臨的困境,外部性問題是一個極佳的視點。一直以來,外部性問題都是經濟學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且在環境保護等諸多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2]。簡單來說,外部性是某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利潤或成本,這種利潤或成本為第三方所接受和承擔,而交易者并沒有考慮到。外部性分為兩種:一種是好的積極的影響,即外在經濟;另一種是壞的消極的影響,即外在不經濟,也稱負外部性。在生態環境領域,因一個生產者的污染行為而使另一個生產者蒙受損失,即造成外在不經濟

“外部不經濟性理論”系被譽為“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奠基者”的馬歇爾于1910年提出。。在當代,常見的如在某些鄉村社區,往往會有一些環保資質并未達標的小作坊企業,由于監管難度大,使得這些企業在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問題上往往有恃無恐,從而導致鄉村社區環境污染的狀況不斷惡化,而污染問題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卻由當地居民共同承擔,這即為典型的外在不經濟。

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當事人在從事某種活動中如果產生了外部不經濟,這時當事人的活動水平勢必會偏離社會最優水平,本該由當事人承擔的私人成本也就轉嫁給了社會承擔[13]。在生態環境領域中,外部不經濟性是由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造成的對環境資源的損害與破壞。對于人類而言,空氣、河流和森林等都是生態環境的財富,這些生態環境財富并不是屬于個人或企業的財產,而是關系到全體社會成員福利的公共財產。然而,這些公共資源卻被少數人的生產行為所侵害,使得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經營者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性并未計入其生產成本,而是被轉移給了社會,即全體受害的社會成員承擔了因少數經營者對生態環境施加不利行為而引發的損害結果。

宏觀地說,人類活動是引起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當前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大多與人類活動有關,而引發人類活動的動力往往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如個人素養、組織偏好、經濟利益驅動甚至是意識形態等等。相較而言,在實證研究中,將經濟理性主義作為前提加以設定更為貼近現實,即假定人類在從事各種活動時均非常明確其行為目的,在經濟決策中總是深思熟慮進行權衡,選擇最佳方案以盡可能獲取最大利益。由于精于計算以力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以信息的完全獲得為前提,而現實中的諸多客觀因素注定人們無法獲得充分完備的信息。因此,這種經濟理性主義往往是一種有限的理性

人類生態環境治理活動的最終主體必定是人類自身,然而,生態系統本身又是由千千萬萬個個體與組織相互作用和決定的,生態系統中每一個變化的環節或過程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個體來完成的,故而個體的行為并非孤立的存在。然而,單個個體的行為特征并不必然反映生態系統整體的演化,且其要受到整體的規律約束,系統的整體規律決定整體與個體的特征。在此過程中,生態系統并非一個簡單的個體集合體,個體表現的屬性不可能脫離整體而單獨存在。而鑒于個體分布的不均勻性,許多信息并不是每一個個體都擁有的,故而決策者所獲得的信息也并非完全,其決策亦不可能絕對理性。。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追逐利潤的根本動力使得污染者在從事經營活動中往往只片面考慮自身的凈收益而忽略環境成本,如以R表示污染者不計環境成本時的個體凈收益,以C表示因污染行為所造成的環境成本,此時社會的凈收益則為R-C,由于通常情況下C是由社會大眾共同負擔的,因此污染者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時,為了實現R的最大化,甚至不惜以C為代價,如此,R-C值就會越來越小,在現實情況中往往表現為不惜犧牲環境以力求利潤的增長。在此情形下,由外部不經濟引發的利益沖突便尤為激烈。

(二)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相關利益主體

近年來,經濟持續發展使得我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國亦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尤其是在我國生態環境本就較為脆弱的西部地區,發展與環境的矛盾表現得尤為突出,并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短板”[14]。面對如今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題,需要方方面面的協調運作,才能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宏偉藍圖。考察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將該法的法條規定逐一進行梳理,可將法律對于生態環境治理相關利益主體大致歸納為以下三個群體

《環境保護法》第4條、第7條、第21條、第31條、第32條、第39條、第52條涉及的相關主體為國家;第6條、第11條、第19條、第22條、第23條、第24條、第25條、第30條、第35條、第36條、第38條、第40條、第41條、第42條、第43條、第44條、第45條、第46條、第47條、第48條、第49條、第53條、第54條、第55條、第56條、第57條、第59條、第60條、第61條、第62條、第63條、第64條、第66條、第69條涉及到了單位和個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公民;第8條、第9條、第26條、第27條、第28條、第29條、第33條、第34條、第37條、第50條、第51條、第58條涉及到了各級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愿者、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新聞媒體;第10條、第13條、第20條、第67條、第68條涉及到了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第14條、第15條、第16條涉及到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第17條、第18條、第65條涉及到了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檢測站(點)、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專業機構。本文通過對《環境保護法》法條規定的梳理,旨在對生態環境治理中相關利益(責任)主體類別進行歸納,其他環保型法律法規,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其中所涉及的利益(責任)主體類別與《環境保護法》一致,限于篇幅,本文僅對《環境保護法》進行梳理與說明,其他法律的法條規定并不一一列舉。,見圖1。

1.政府部門

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主導者,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往往事關轄區內生態治理事業的全局。依據法律規定,政府是我國唯一對環境資源具有管理權限的主體,其施加給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并且政府對于生態環境施加影響的行為往往最具有意識[15]。我國《環境保護法》第16條規定:“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法律的明確規定,明確了政府部門在生態環境治理事業中的責任。

2.經營者

相對于政府的主導性地位,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另一類重要的相關利益主體即經營者:一方面,作為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無限活力的“發動機”,經營者們為地方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經營者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資源造成一定的利用和破壞,更有甚者,一些企業單位等盲目追求利潤,忽視環境保護,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環境危機被不斷深化,在經濟較為落后且自然環境條件較為脆弱的S省尤為如此。為了更為直觀地了解實踐中相關單位對環境的污染狀況,筆者通過登錄S省生態環境廳官方網站檢索了當前該省企事業單位的污染公開信息,并對其作了如下統計,見表1。

從政府公開的信息來看,S省污染企業事業單位在各地市均有分布,在公布的企事業單位中,絕大多數單位為重點排污單位,涉及污染類別主要分布在水環境、氣環境以及土壤環境領域,其中不乏交叉污染,對環境的危害廣泛而深遠

S省內近年來如A、B等市等空氣質量狀況堪憂,環境治理難度較大,相較其他環境狀況相對較好的地市,其域內排污單位的數量亦處于領先狀態,由此,污染企業事業單位等經營者對環境狀況的影響可見一斑。。在地域分布上,除極少數地市污染企事業單位主要集中于市轄區內,其他大多數地市的污染單位均分布于市轄區以外,從法經濟學角度分析,這一現象與相較城市而言,市區周邊縣域環保執法力度較為薄弱、生產與排污成本較低等因素不無關系。

3.個人及相關組織

除去政府部門與經營者外,第三類環境治理的相關利益主體即為個人及相關組織,這里的組織并非經營者,而是諸如環保公益性組織等同個人環境權益相一致的組織。這一類群體,不具有政府部門的強勢地位,然而卻是環境污染惡果的直接受眾。由于其主體較為分散,通常表現為單一個體,難以直接制約經營者的污染行為,只能依賴于政府部門的支持以及法律規定賦予的權利并通過一定渠道行使。

總而言之,在全球化高度深化的背景下,“只有一個地球”早已成為人類的共識,在這樣的現實境況之下,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生態環境惡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其最終必將會導致一場由人類共同面對和承擔的災難。由此而言,只有政府部門、經營者以及個人和相關組織協調配合,共同維護好自然環境的寶藏,才能真正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美好宏愿。

(三)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分析

如前所述,作為環境治理中的主導者,在生態環境治理之中如果沒有政府的監管,完全依靠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鑒于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固有屬性,勢必會形成企業唯利是圖而完全不顧不管環境污染狀況的局面。假設在這個過程中,即便出現部分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主,他們堅持采取低污染低能耗的生產經營模式,那么也會造成其生產成本的增加,從而導致其產品價格不得不有所提高,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其產品較之那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企業,在市場中必然會失去競爭力。倘使政府介入,對污染企業施以相應監管與處罰,使高污染企業的生產成本較之環保企業的生產成本并無差距,甚至因為政府的處罰力度或者是政府對環保企業的相關激勵,反而使得高污染企業的生產成本高于環保企業,企業才會自覺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經營組合,環境亦才將會得到改善。正如有學者指出,在眾多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中,成本效益分析是最基本的。只有取得的收益大于投入的成本時,一項活動才是在經濟上可行的[16]。故而以生態環境系統的安全運行為目標,對生態治理進行探討時,只有當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收益大于生態治理活動的必要成本時,利益相關方才會持續投入,否則將無視或放任生態環境惡化,以維持自身利益處于不受損失且相對良好的狀態地位。在對生態治理進行分析時,可以將生態環境中利益相關方的成本與收益勾勒為如下函數圖像,見圖2。

在以上函數中,WX表示污染者預防污染所付出的成本,AX(PX)表示污染環境所造成的損失(概率),對于污染者而言,預防成本所帶來的收益并不為污染者所享有,當WX的值越小時,其投入的預防成本越低,此時雖然污染環境所造成的損失有所擴大,但損害結果卻被直接施加于受害者,因此,單從成本收益的角度而言,污染者更傾向于預防成本為零。同理,對于受害者而言,其更希望所處的生態環境處于毫無污染的狀態,從此意義上而言,自然是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或概率)越小越好,而此時污染者卻要面臨著付出高額的預防成本。

顯然,對于以上函數曲線,只有使二者處于相對平衡的節點時,社會效益才能達到最大水平,而這個平衡點,從經濟角度并不難確定,即虛構函數E,使E的值恰好與函數WX和函數AX(PX)之和值一一對應,如圖2所示,當函數E的值達到最低點時,其所對應的橫軸上的點X,即為社會效益的最優水平。

然而,在現實情況中,影響X的因素往往有很多,責任的分配、風險的評估、獲取信息的多寡、利益主體的行為偏好以及管理水平等等,這些都是影響X分布的因素。為了優化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作為環境治理的主導者,政府應當利用其職能,正確引導(亦或是督促)相關利益主體規范相應行為,以使其與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的要求相契合。申而言之,政府與污染者之間的博弈事關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敗。

在理想狀態下,污染者高度自律,政府亦充分尊重市場的自我調節,在這種“政府不監管”與“污染者不污染”共存的局面下,生態環境自是得到了充分保護,顯然這是一種不契合實際的理想狀態,與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屬性格格不入。在政府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毫無疑問,污染環境的惡果既然由社會所共擔,污染者勢必會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而不惜犧牲環境。因為對于污染者而言,如果政府不監管,即意味著即使污染環境也不會承擔什么責任,而相反,保護環境則意味著污染者還要額外支付相應的環保成本,見表2。因此,不必承擔責任的污染者通常會繼續加大對環境資源的索取以增加其利潤,環境狀況則進一步惡化,如此惡性循環。故而,在當前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政府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政府發揮其應有的職能,污染者唯有調整自身與生態環境不相兼容的生產經營模式,以達到社會的要求,否則,其倘若對環境造成污染,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從經濟學角度講,其因污染行為承擔的責任應當高于因其污染環境而給自身帶來的收益,如此,污染者才會力求在自身利潤與付出成本之間尋求到符合社會最優水平的平衡點。

總之,人類所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資源關系著公眾的福祉,當行為人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對環境資源造成破壞與損害時,即是外部不經濟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典型體現。人類活動的動力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等特征,生態環境治理相關主體之間存在著利益的對立和統一,單純依賴市場自我調節難以消除生態環境領域中的外部不經濟形態。只有使行為人對環境的破壞或污染成本高于其因此而獲得的收益時,生態環境治理的社會最優解方能得以實現。

四、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應然進路

在法經濟學中,經濟學和法學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經濟學理論可以被用來檢測法律,而這種檢測亦完全可能促進經濟學理論的升華,從而使得法學和經濟學能夠達到優勢互補的狀態。通過前文的分析,結合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實際現狀,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優化生態治理應當從以下方面實現突破:

(一)轉變地域限制與環境桎梏的思維模式

西部省份歷來被視為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這本是對地域環境的客觀認知。然而,經過數十年的社會發展,卻成為了限制人們生態環境治理觀的精神枷鎖。在長期思維觀念的影響下,東部地區通過積極變革,生態環境治理機制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近年來,在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綠色發展已然成為了東部發達省份深入人心的環境價值理念,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狀態。反觀西部地區,相較于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上本就稍顯劣勢,加之在思維模式上,仍然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階段,片面追求GDP增長、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盲目引進污染型企業,并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對污染企業放任甚至袒護,一如西部某地區近年就曾出現政府部門公然對相關污染企業簽署占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國有林地的批文[17],再如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曾在2016年、2018年兩次對西部地區某直轄市開展環境現場檢查,相關污染企業被要求限期整改,然而至2019年7月中央督察組再次現場督察時發現該地區依然沒有整改[18]。形成這樣的現象,背后的原因仍然是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理念過于落后,思維模式固化。可以說,在生態環境治理上,西部地區普遍不夠重視,表現為技術革新與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責任落實不到位,以至于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效益不佳。有鑒于此,應當厘定的是,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思維層面“范導”和行為層面“規治”的雙重治理[19],只有在思想上積極變革生態治理思維模式,突破傳統思維桎梏,才能優化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

(二)完善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的聯動機制

由于環境污染產生了外部不經濟,進行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正是要將這種外部不經濟“中和”掉,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眾所周知,市場調節資源配置是通過供求與價格波動來實現的,通過價格對供求進行調節需要一定的過程,由于環境資源的公共性導致其產權的難以確定,不借助于外力,單獨依靠市場的自我調節,很難使生態環境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得到優化,即學界所稱的“市場失靈”。然而,如令市場具備一種強有力的力量,當經營者在利用自然資源或造成一定環境污染時,支付相應的成本對價,亦或是當經營者改善自身的生產經營模式,加強環保意識,綠色生產時,能夠從市場獲取相應的補貼,生態環境中的外部不經濟即會被大大降低。鑒于自然資源兼具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對自然資源經濟價值的利用亦影響其生態價值,考察生態治理中的利益相關主體,由政府來彌補市場的不足則恰如其分:如果自然資源被賦予公共政府予以管理,政府的相應權限就可以成為保護自然資源的有效手段,從而減少生態價值所有權與經濟價值所有權之間的矛盾;如果現實中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的管理制度已臻完善,即使自然資源經濟價值的利用者并非政府,也能保證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的良善保護。事實上,此亦是世界范圍內的趨勢所在。可以說,政府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主導者,在投入導向、資源環境規制建設、搭建組織協調體系和資源環境監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0]。政府從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負責提供環境保護的機制和管理其實施,以得到較大的社會總收益而僅付出較小的成本,這亦符合交易費用理論的考量標準。在西部地區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中,政府應當通過其既有職能,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費用標準,使經營者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負擔起其應有成本,促使污染者負擔成為一項治理原則,把污染行為對他人造成的負面影響計入其經濟活動的成本之中,消除外部不經濟性,從而發揮出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的最佳聯動效果,使社會資源配置達到助力于西部地區社會發展的最優效果。

(三)加強風險規制與責任分配的互補效用

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錯綜復雜,而環境問題的復雜化及其所夾雜的不確定性使得社會充滿“風險”。正因為如此,風險預防原則一向被視為環境法體系發展的基礎和引領環境規制改革的風向標[21],加強生態治理風險規制意味著由對“已知”問題的研究應對向“未知”風險預防的轉變,以最終實現環境風險的消解與公共安全的保障。如今,預防為主已發展成為環境法中的一項原則,包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除了強調將環境保護的重點放到防止發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上,還主張治理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強風險規制在生態環境治理中表現為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環境標準等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在西部地區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上,應當在現有的回顧性能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動態預測模型[22],加強對本地域內包括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在內的聯動監測,并制定出符合地域性的環境標準。并且,法律法規應當鼓勵與支持經營者將其自身活動所涉及的一切資源或因此產生的一切成本與收益納入考量[23],自愿實施比法律規定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以作為政府規制的補充[24]。在責任分配上,西部地區應當著重落實各主體的生態責任,明確責任追究啟動標準,完善政府生態責任清單及其履行行為檔案制度以明確政府的生態治理職責[25],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手段構建經營者生態責任激勵與補償機制,并健全經營者的生態責任法律與制度體系[26]。通過風險規制與責任分配的正反向雙重規制,以力求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国产一区成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69视频国产|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一区|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中文字幕2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人妖在线| 91亚洲精选|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午夜色综合|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3p视频|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三级欧美在线|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色有码无码视频| 色首页AV在线| 欧美国产在线看| 午夜日b视频| 亚洲视频黄|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人在线|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亚洲综合九九|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福利| 日韩av资源在线|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爽爽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v在线|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h视频在线| 福利一区三区| 天天干伊人| 久久久久久久97|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99久视频| 国产精品青青|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91在线中文| 成人在线天堂|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