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明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招生就業中心,河南 鄭州 451464)
(一)研究背景。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教育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掀起一股席卷全國的創客教育改革浪潮。隨著現代服務業的興起和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迫切性、創新性日益凸顯,旅游人才培養供需錯位、時間滯后及大量高端創新型人才稀缺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創客運動的不斷高漲為我國旅游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開辟了新的途徑。盡管當前“雙創”時代背景下國家倡導旅游職業教育改革的政策呼聲不絕于耳,但旅游創客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旅游職業院校學生是最活躍、最有創造性的創客群體,積極探索旅游創客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深化旅游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旅游學子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探索符合旅游職業教育特點的創客教育機制、路徑與模式,既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又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二)研究內容
1.創客教育。區別于“職業教育”。指的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從興趣愛好出發,以實踐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協作分享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創客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把學生培養成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能將自身的創意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創造者”。創客教育的特質包括:一是結合實踐,邊學邊做。二是重視興趣,鼓勵創新。三是張揚個性,以人為本。
2.研究思路。本項目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數據統計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更系統、更全面地對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梳理研究。以創客教育研究入手,形成適合旅游職業院校的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機制。即探尋旅游職業院校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及其與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區別與聯系,提出面向旅游職業院校創客教師的教學流程和實施策略,形成如何面向旅游職業院校學生開展一整套的創客教育機制。
3.研究的技術路線。通過對創客教育與旅游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機結合的研究,探索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的發展之路。具體研究技術路線圖如圖1-1 所示。
(一)數據來源。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對收集的鄭州旅游職業學院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平臺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的數據進行編碼、統計和分析,同時結合文獻分析結果,初步形成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發展路徑的實施方案。
(二)結果分析。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從一些數據結果還是可以看到,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師資隊伍建設、教育課程體系優化、完善創客服務平臺、建立有效評價機制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1.學校重視不夠,師資力量薄弱。調查結果顯示,能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創新創業重視不夠,認為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并且大多數同學希望聘請更多的創業成功者、企業管理專家講授創新創業課程,說明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問題,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力度不夠大,教師業務提升機制不夠完善,專兼職教師隊伍相結合的機制建設力度不強。
2.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不顯著。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對學校課程設置的滿意度不高,充分說明學校在課程設置以及教學組織方面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形式比較單一,趣味度不高,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實踐教育力度不足,形式不夠多樣。分析調查結果,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踐操練、創業模擬等形式。學校在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活動中存在形式較為單一、內容不夠豐富,手段不夠新穎等問題,不能滿足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需求。
4.創客服務體系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健全。從數據結果來看,學校的整個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不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專業的服務,缺少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機制。
基于對收集的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數據進行編碼、統計和分析,初步形成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發展路徑的實施方案,提出“漸進式金字塔”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
(一)“漸進式金字塔”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漸進式金字塔”型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即全方位理論基礎教育(通識教育)作為“塔座”;理論指導實踐訓練(實踐教學)作為“塔身”;創新創業實踐成果轉化(精英教育)作為“塔尖”。
1.全方位理論基礎教育(通識教育)。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按照國家及省里相關文件要求,將創新創業基礎課程作為必修核心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當中。結合旅游類專業特色教學,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全學科教育中,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鼓勵所有老師將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與各專業各學科教學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學生的創客精神,實現學生全方位的創新創業理論基礎教育。
2.理論指導實踐訓練(實踐教育)。學校在加強創新創業理論教育的基礎上,重視理論聯系實踐,理論指導實踐,大力支持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一是搭建實踐實訓平臺。由學校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牽頭統籌,整合各系實訓室的優勢資源,引入創新創業項目建設模擬軟件,搭建學校線上線下相結合、校系結合的“眾創空間”實踐實訓平臺。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通過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開展校內創新創業知識講座、申報省市有關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項目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三是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通過開展GYB、SYB 創業培訓和創新創業社團的創新創業沙龍等活動,提高創新創業學習實踐的參與度和趣味度。
3.創新創業實踐成果轉化(精英教育)。通過一系列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選拔一部分優秀的、有發展潛力、有市場前景的創新創業實踐項目進行大力扶持,鼓勵支持這些項目進駐學校創新創業服務中心進行孵化,邀請創新創業專家對項目進行一對一的創業指導,學校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做好項目在稅務、工商、金融等方面的服務,將學校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打造成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及成果轉化的示范基地。并且不斷總結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成功、失敗經驗,用于指導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形成循環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二)“漸進式金字塔”型人才培養模式保障機制。為保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進行,學校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踐活動。做到機構、人員、資金、場地等“四到位”,建立制度、課程、師資、資金、場地的“五位一體”的工作保障機制。
1.加強制度建設。學校成立由校黨委書記、校長任主任、分管校領導任副主任的創新創業工作建設委員會,專門負責學校創新創業項目的組織籌備工作。出臺《關于做好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大學生創業項目扶持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各系成立創新創業工作小組,形成校系兩級聯動工作機制,切實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提供制度保障。
2.構建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既要注重理論也要重視實踐,既要加強創新創業素質教育,也要注意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一是分析旅游職業院校創客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主要內涵。二是闡釋旅游職業院校創客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滿足社會需求、基于創客資源現狀、培養創新與實踐精神等主要原則。三是構建旅游職業院校職業技能與實踐探究高度統一的創客教育模式。
3.強化師資力量。學校加強 “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堅持“走出去”,強化教師創新創業學習。鼓勵教師走出去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培訓,到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先進的兄弟院校進行學習交流,支持教師進社會、下企業,與行業企業零距離接觸,實地參與行業企業經營,提高教師創新創業實踐指導能力。另一方面,堅持“請進來”,充實創新創業師資力量。聘請有經驗的行業專家、業界精英、創業成功者等優秀人士為學校兼職教師或創業導師。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建設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指導能力強、充滿創客精神的專兼職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
4.加大資金投入。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踐活動的資金支持力度。一是設要用于教學環境改善、師資力量提升、學生實踐活動等方面的立專項資金主。二是專門撥付將近200 余萬元支持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建設。三是加強與政府、社會的密切聯系,積極申請政府關于創新創業相關的資金扶持。
5.完善服務體系。依托學校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整合學校27 個實訓和教學中心,362 個實訓教學場所,設立專項創新創業基金,不斷爭取政府扶持資金和引入社會資本,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金融服務力度;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業成功者和行業專家作為“創業指導教師”,提升學校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水平。健全學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實現與其他各高校間的資源共享,加強實踐教育的學習交流。通過WIM 模型構建,實現服務精準化、專業化、網絡信息化,完善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全方位的服務體系。
6.優化評價機制。對于創客教育的評價應該是一個綜合的評價體系,包括學校、學生等方面。評價體系建設中應該引入第三方機構(政府)以及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使評價體系更加客觀、更加完善,使評價結果對指導創新創業理論教育、改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起到有效作用。
本文在文獻及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旅游創客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鄭州旅游職業學院為例,基于對學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旅游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有關培養模式、平臺建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方面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初步形成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發展路徑的實施方案。以創客教育研究入手,結合旅游職業院校的發展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討創新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發展的路徑,探討如何完善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的改革。
在研究中發現旅游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學校重視不夠,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不顯著;實踐教育力度不足,形式不夠多樣;創客服務體系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提出“漸進式金字塔”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確定漸進式金字塔”型人才培養模式“五位一體”的保障機制。指出旅游創客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應注重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創客教育師資提升及人才保障機制,健全創新創業實踐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