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卓文
(浙江財經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激發高校學生創業熱情,促成大學生創業行為,是建成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策略。近年來,高校創業教育工作的全面鋪開。然而,已有研究發現,較大部分學生創業熱情高漲,但是,相比創業意愿,創業行為發生較少。浙江省網上就業系統數據顯示,浙江省高校2014-2018 年畢業生自主創業率為1.2%。為此,本文重點研究如何將創業意愿轉化成創業行為的影響因素和激勵途徑。
社會心理學中,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作為論證態度與行為關系的重要理論,認為意向是影響行為最直接的因素,而意向又是受意識(態度、主觀準則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創業態度、主觀準則和知覺行為控制一起作用于行為意愿。如果個體對某一行為結果感興趣,那他的行為意愿也就更高一些;個體行為越是在意周圍的主觀規范,創業意愿也増強,個體如果認為自己有能力成功做某事,這種信心也越足,行為意愿就越強(Gfrd,Bagraim,2008)。大學生評估某一項行為將會受到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自信程度的影響。如果他覺得自己已經對創業有所了解,并且能看到創業可能會發生的困難,仍然有信克服戰勝,那么這時候的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轉化為行動的可能將明顯增大。①
筆者在我省6 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300 份,回收有效問卷分析246 份,深入訪談實施創業行為的學生個案28 例,歸因分析,得出影響創業態度因素主要有性格氣質等個人特質因素。主觀準則因素主要受到家族職業、教育背景、生長環境、創業導師等重要他人的影響。知覺行為控制主要受教育背景,智力、經驗、政策等環境因素影響。三者又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共同影響創業意向的轉化。其中性格氣質,家族職業、教育背景、政策環境、創業導師等5 個因素影響相對顯著。
(一)性格氣質與創業意愿正相關,外向型氣質比內向型氣質的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創業行為。246 份問卷顯示,外向型氣質的學生中在有創業行為或者可能實施創業行為的占比62.5%,比內向型氣質學生高25%。受訪的28 例創業學生中,25 例認為自己是外向型人格。
(二)家族職業與創業意愿正相關,家族中有從事企業經營、個體貿易的大學生創業意愿更強烈。246 份問卷顯示,有創業行為或者可能實施創業行為的32 人中,24 人家庭成員從事企業經營或者個體貿易,占比75%。28 例受訪創業案例中,19 例家庭成員從事企業經營或者個體貿易。
(三)教育背景與創業意愿正相關,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相關專業和參加過創業課程或實踐訓練的大學生創業傾向更顯著。246 份問卷中,受過相關專業和課程學習的97 名學生中表示正在實施或者準備實施創業行為的占22.68%,遠高于未受過相關學習的149 人的6.7%,28 例受訪案例中18 例表示受過相關專業教育或參加過相關課程。
(四)政策環境與創業意愿正相關,寬松積極的創業環境,優越的扶持政策下,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更強烈。問卷調查顯示,56.9%的大學生表示貸款貼息、工商減免、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會促進創業行為的轉化。
(五)創業導師與創業意愿負相關,調查發現,好的創業導師往往能激發大學生創業的激情,但越優秀的創業導師向學生授課過程中對創業的高風險、高難度、低成功率講解的更透徹,往往越不鼓勵大學生激情創業。
目前多數大學生對于創業,仍處于觀望階段。親身實踐創業的大學生,其創業成功率也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推動大學生創業意愿向創業行為轉化,提升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水平,需要從塑造大學生的內在素質入手,更需要構建良好的創業環境。筆者著重從創業教育和政策環境兩方面討論大學生意愿向行為轉化的正向激勵途徑。
(一)教育激勵
1.創業課程。高校在引導大學生做好未來生涯規劃的同時,應采用普及型意識教育和個性化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設計。低年級以創業精神培養和創業意識為主,高年級根據大學生所屬年級、專業、創業領域的不同,分層分類開設訓練計劃,強化課程針對性。
2.專項培訓。高校面向在校期間有特別明確創業意向的學生時,應以培養成功的創業者為教學目標,采取針對性的專項培訓,并積極提供企業實習實踐的機會和配套政策,著重提升實踐能力,幫助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3.創賽訓練。高校應借助創賽短時間、高強度的封閉、半封閉訓練,快速提升大學生創新綜合能力和應激抗壓能力,推動參賽學生,特別是項目獲獎學生的創業行為轉化。
(二)政策激勵
1.政府應提供積極寬松的政策環境,包括貸款貼息、工商減免、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降低大學生創業的門檻,提升創業企業存活率。
2.輿論支持。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大學生創業,改變將創業片面化、庸俗化理解的錯誤認識觀,避免浮夸風,盲目激情創業,也避免走另一個極端,認為創業就是擺地攤,貶低大學生創業行為。
注釋:
①章莉.角色榜樣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研究,《浙江工商大學博士論文》,2016 年1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