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君 蔡清
(平頂山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中國古典園林講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園內涵。明代的計成在《園冶》中寫:“三分匠,七分主人”,指的就是園主的愛好、興趣及其文化素養會對園林植物造景起到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造園不僅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門文化與藝術修養的歷練。因此,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探討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手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亦對當代園林植物景觀的打造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植物造景就是以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為素材,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與其他園林要素有機組合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麗的生物立體畫面,供人們欣賞。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源泉,為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的主要思想打下深厚的文化基調。儒家主張“中庸之道”與“以和為貴”的思想,平衡了古典園林中各個元素之間的不和與沖突,使得園林的整體達到一種和諧統一。例如,儒家思想中“君子比德”說與“人化自然”的理念引導人們尊重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這就使得中國古典園林在其發展初期十分注重筑山和理水的設計,從而為中國古典園林風景式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道家思想主要是“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自然美為核心。這種初始的美學思想與 “返璞歸真”的想法不謀而合,士人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自適,逍遙自在的心態特性,并將這種心態主要表現在私家園林中,鑄就了中國古典園林獨特的文化底蘊,使得我國的古典園林獨樹一幟,成為世界園林的瑰寶。
中國古典園林能有如此高的成就離不開中國山水畫等繪畫藝術的熏陶。陳從周先生曾說:“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從而表明了中國繪畫與中國古典園林有著不可分割的美學關聯。蘇州的吳門畫派開創了畫中有詩,畫情詩意的畫風,對后來造園及植物配置的意境美奠定了一定基礎。宋代的艮岳無論是從筑山還是植物配置又或者是建筑方面都表現了“園景融入了畫意,畫理指點了園景”這一特性。中國畫中最為突出的一點是——寫意,與山水詩的特點相似。所以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配置在與其他元素結合時格外注重“寫意方能傳神”的效果。而寫意的趣味在于,游園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思想、情操而感受到不同境界的園林美,少一些一目了然,多一層自我探究的感受。正所謂詩畫相依,詩情并茂,在中國山水畫和山水詩的影響下,古典園林的植物景觀也充滿了詩情畫意,襯托出濃厚的文人才子情懷。王維作為著名的詩人、畫家在設計園林時格外注重詩情畫意的表現,他的輞川別業和《輞川圖》就足夠表現中國詩畫對山水園林建設的重要意義。中國畫對園林植物配置的影響在宋代表現得最為突出,例如:宋代的花鳥畫的興盛,同時人們對于植物的造景開始注重欣賞個體美,追求“古、奇、名、雅”與置石的要求相類似。
在中國以自然山水為主的古典園林中,有時但因園林面積有限,所以植物配置要從數量、形態、色彩等方面多加揣摩。總體而言,植物數量上不能過多,植物造景時植物的形態要得當,植物色彩要呼應,避免喧賓奪主又符合山水的意境感。具體而言,植物的形態、線條感要與山體的形體、線條相結合,與水體的虛幻、光影相呼應,這樣才能形成一幅“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生動立體的自然山水畫面,供人們在其中體驗自然山水之妙。
人作為一種視覺動物,重要的信息來源于視覺,其中色彩的沖擊是人最直接的視覺感官。植物的形態能在外形上很好地渲染園林氛圍,而色彩的搭配對于烘托氛圍來說更是錦上添花。例如,在以水、山為主的大面積環境下,可將水、山的色調設為背景色,再配以相呼應的植物色彩與形態進行造景,植物的色彩作為點睛之筆,從而形成一幅“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畫面。水景植物配置里荷花是最為常見的水景植物。文人通過荷花來表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性。在拙政園中便有七八個荷花池,其中“荷風四面”亭的周邊環境便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景象。到了夏天園人便可觀賞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場景。同時園人也可以聞到“鏡湖八百里何長,中有荷花分外香”。這種植物造景方式不僅在視覺上滿足人們的喜好,還在嗅覺上將園林的意境提升了一個檔次,達到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中國古典園林中,亭臺樓榭等各種園林建筑眾多,對于這些建筑的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特性消除建筑的突兀感與僵硬感,從而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例如:拙政園的“雪香云蔚”亭,位于院內的一座小山丘上。亭子周圍種有高大的喬木和芳香的臘梅。到了炎夏時節,喬木郁郁蔥蔥,此處正是乘涼賞景的絕佳地點。等到寒冬時節,不畏嚴寒的梅花在雪中綻放,花香與冬雪相映生輝,頗有種“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的感覺。通過植物與建筑的結合,不僅消除了建筑的突兀感,增添建筑的可游、可賞性,還借梅來表達自己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拙政園中的植物種類繁多,搭配合理,因此園人在樓閣、亭榭中可以觀賞到四季不同的景色。同時,建筑在植物的掩蓋下兩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建筑也跟隨植物的季相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景色。這種根據季相變化的植物配置方式不僅能提高游人的賞園興趣,還能使人沉浸在園林環境中,從而忽略園林狹小面積的事實,脫離園林本身空間的限制達到“寄情山水”的境地。畢竟人們天性愛美、喜新厭舊,所以植物配置只有滿足“季變景異”的效果,建筑才變得更具有可塑性與多元性。
園林道路作為全園的骨架存在,具有引領游人游玩賞景的功能。園林道路上植物的配置仍至關重要。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道路與植物的配置不僅要求植物造景達到步移景異、季相變化的效果,也要與園內文化主題表現相呼應。例如景山公園的主路旁的植物配置,在外圍種了高大的圓柏和春天開粉花的榆葉梅,還種有金葉連翹、牡丹和沙地柏。通過色彩的變化對比、樹木的高低錯落使整個園林能從不同角度看到不同景象,不同季節欣賞到不同景色,從而達到步移景異,寓變化于整齊的效果。同時,園林道路上的植物有時也會賦予一些寓意。就好比中國古典園林道路兩旁常采用竹里通幽的藝術手法來營造靜謐悠長的環境。因為竹清秀挺拔、四季常青的特性和其所寓意高風亮節、正直清高的品格正是君子的象征,因此竹成為園林道路上的主要植物。其中杭州西湖小瀛洲的曲徑通幽是竹里通幽最為經典的表現。
植物造景作為中國古典園林重要的一部分,在植物造景中融入國畫、詩詞、道學、儒學等文化元素,豐富了植物造景的內容,凸顯中國文化的優越性。通過植物與園林各元素之間的色彩對比、季相變化、高低錯落有致的手法,使得中國古典園林具有獨特性與內涵性,突出表現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雖有人做,宛自天開”的境界。現代園林在設計時,可以借鑒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特點,在注重形式的同時也要注重園林的文化內涵,將現代園林建設成能體現出新時代下的中國園林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