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添添(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黨的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國計民生的根本在于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關鍵因素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質隊伍,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項標準之一,它是鄉村振興的五個重要組成,支撐點和支柱。在這樣的一個發展前提和背景之下,鄉村振興的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長期任務是鄉風文明的建設,它是不能夠一蹴而成的,它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困難之處。
近年來,由于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逐漸明顯加大以及城市中的工作機會、工資金額較多。在農村中的青壯年農業勞動力大多數都選擇了外出打工。農村地區人口大量流失,留在這些鄉村中的主要是一些留守兒童以及留守老人。對于長期留在當地農村中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鄉風文明建設的政策執行困難重重。大多數當地村民紛紛表示:現在人已經上了年紀,不能夠出去打工掙錢只能選擇在家帶帶孩子,每天都要照顧孩子,閑的時候看看電視管管田,哪里還有別的精力去關注鄉風民俗文明的建設。勞動力的嚴重流失導致了村民對于鄉村文明建設的參與意愿缺失。另外,基層各級黨組織對于人力資源的綜合利用也存在著極大地問題。中小學生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重要引導群體,農村的在讀大學生也是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群體但他們都沒有發揮出其重要的引導作用。
一個民族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建立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讓自己的文化永遠處于不斷進步的最佳狀態才能夠不斷的被后代人們所繼承發揚下去。同樣的,讓一個鄉村處于不斷繁榮發展的狀態也就需要人們對于這個鄉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進行挖掘和繼承。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中,鄉村往往丟失了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繼承和發揚意識。據調查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的村民都表示身邊人情往來以及鋪張浪費的不良現象普遍存在。更有村民表示一些破壞環境、亂扔垃圾、亂講臟話等不文明生活行為時有發生。極大地損害了鄉村整體的社會精神風貌,也加大了鄉村環境資源管理的使用成本。
鄉村地區對教育問題的不夠重視導致生活在鄉村地區的村民文化水平以及素質普遍偏低。通過本次考察發現,近80%的被調查人員的學歷在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更有7%的村民表示從未上過學,超過70%的村民知道我國在2017年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但僅有1%的人知道國家還針對鄉村振興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大多數村民沒有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有主動了解的意識,也很少通過其他的途徑對于鄉村振興相關文件進行了解。據調查發現,村民基本上都對自己村的村規民約有所耳聞,但并沒有主動去了解自己村的村規民約的意愿。鄉村地區由于地域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往往會導致文化水平的落后,而文化水平的落后又往往會導致村民對于鄉村振興發展的思想觀念上的不夠重視。村民沒有主動去了解鄉村振興以及鄉風文明建設的意愿也就導致了鄉風文明建設推動過程中的困境。
在2018年的中央一號重要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始終堅持廣大農民在參與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對參與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中也理應如此,但在現實中許多村民們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基本認識仍然不足。村民始終認為國家和人民政府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主體,仍舊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推動力不足導致了部分村民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基本認識程度不足,也就因此導致了村民的積極性不高,不會主動去了解國家有關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村民們沒有組織凝聚力也沒有自覺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責任意識。
鄉風文明建設始終離不開各級黨組織的重要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其根本緣由就在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時代,我們要對鄉村進行建設就必須要堅持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全面認真貫徹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方針,不斷探索創造農村新氣象。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引進更多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開展更加專業的農村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通過這些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出鄉村的歷史文化遺產內核,成立各種新的社會組織豐富村民們的業余生活,加強村民與基層各級黨組織、村民與村民之間的交流溝通,提高鄉村的社會凝聚力。
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村民思想觀念和文化素養的提高,這就明確了村民在建設鄉風文明中的主體地位,以及要求村民對于鄉村文明建設積極性的提高。這是要求基層黨組織成員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帶頭示范作用,聯合鄉紳鄉賢帶頭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活動,自覺抵制陳規陋習不鋪張浪費。另一方面可以發揮本村學生的宣傳作用,成立學生志愿者隊伍。通過鄉風文明建設的宣傳活動加強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在節假日定期開展志愿者活動。與本村大學生進行聯系建立線上QQ群微信群,成立宣講團,定期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宣講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對良好家風進行傳承,加強家庭教育。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把鄉風文明建設列為政府的重點工作當中,并且需要根據鄉村建設的實際情況配套出鄉風文明建設的具體方案,對于鄉風文明的建設提出考核標準,不斷的增強基層黨組織對于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鄉村的具體情況建立信用銀行以及守信獎勵失信懲罰機制,鼓勵村民不斷參與到鄉風文明建設的活動中來。另一方面,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鄉村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完善基礎設施。鄉村需要建設一些傳統文化社區書屋、老年社區文化活動室、公告欄、文化廣場等基礎文化設施。通過懸掛、書寫和繪畫等多種方式在村口、文化廣場、路燈等位置宣傳法規政策以及村規民約。
鄉賢文化指的是廣泛存在于我國鄉村社會的一種重要的特殊社會文化形態,它是以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狀態穩定、村民安居樂業為主要目標的一種重要文化表現形態。其具備顯著的地域性、親善性和現實性等特征,探索鄉賢文化有利于促進農業水平的生產發展、改變鄉村的精神風貌、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成立鄉賢理事會開展鄉村道德評議活動,對優秀的評議對象進行公示鼓勵。以此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引導村民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理念。通過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價值可以推動鄉村經濟水平的發展,利用農村的地理環境以及文化資源對鄉村進行建設打造特色鄉村品牌,提高鄉村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