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竹料第一小學 馮桂珍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生活現象、科學知識,讓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和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本文分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伴隨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不斷生活化,合理內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學理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要不斷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方面入手,更加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并提高數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例如,在教授《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內容時,關于筆算除法如何靈活試商,教師可以通過提出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來展開教學。在講課之前,教師詢問學生:我們學校四年級的學生總共有149 個人,現在要以小組為單位舉行跳繩比賽,一共分為15個小組,那么我們年級每個小組應該要有多少個人?學生聯想到在開展校園大課間活動時的分組規則,思考應該要進行除法運算。用剛學過的“四舍五入”法試商都不能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多次試商,這樣比較麻煩,這時可以讓學生開始自學新的數學知識,在探索中培育科學求知的精神,提升對數學的熱愛。總之,通過設置生活化的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科學學習的思想理念,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下面順利開展教學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中要融合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要改變教學方法,而在改變教學方法時,要促進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融合,通過科學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劃分。例如,在講授“加法和減法”這一概念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記錄自己家庭中這一周買菜的價格,并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請家長幫助學生收集數據,在家長的幫助下,要求學生把收集的數據通過表格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在教師上課時,可以對學生進行詢問:“同學們,相信通過過去一周的收集整理,大家都對家中菜品的價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哪位同學愿意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自己收集到的數據?”然后讓學生自由分享與交流討論,在學生分享完成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對菜品的價格加減計算。由于是學生自己收集的數據,且是關于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事情,因此學生會更加專注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去,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掌握,進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當中,也要有意識地在課堂練習或者是家庭作業的布置上體現生活化。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尋找問題并及時地分析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有用的數學知識,而且還能促進學生探索真實的生活。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引入一些與生活相結合的家庭作業。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時,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書本的長度,了解不同的長度單位。在學習了該章節的知識后,給學生布置結合生活實際的家庭作業。比如可以讓學生自行測量自己和家人的身高,或是測量從自己家到鄰居家的路程,引導學生合理運用長度單位。讓學生完成一份簡單的實驗測量報告,這份實驗測量報告包括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物品,預估這些物品的測量單位應該用什么。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為學生以后合理運用長度單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千絲萬縷,每一門學科或多或少都會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們也應該聯系其他學科的知識點,讓學生意識到每一門學科的學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將各個學科有效地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訓練思維,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第一單元《天氣》第二課時“天氣日歷”中,我們需要制作天氣日歷,畫一張記錄一個月的“日期—氣溫”圖。但數學課的教學進度還沒學到條形統計圖,因此,我在這節科學課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用表格記錄廣州9 月份的天氣情況,保存好原始記錄,等到學習統計圖時,再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符合統計數據特征的統計圖。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當知識產生碰撞時,學生可以自主探索,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將書本中的數學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完善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