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 孫 茜
“質量是教學的生命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是我們廣大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為此,我認為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可以從數學教學的情境創設、微課的融入、數學與生活的有機聯系這三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與能力,促進他們不斷扎實地提升學習數學的質量,保障他們數學素養的提高。現筆者利用本文談談自己粗淺的做法。
數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理科課程,所以,絕大部分的學生對學習數學沒有興趣,覺得小學數學課程“學不會”“不好懂”,還要背公式、背定義等,所以不愿意學習數學,認為數學學起來枯燥無聊,沒有語文、科學等學科有意思。作為教師,就應該把此作為突破口,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思維的轉變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可以轉變“死記”的教學觀念來優化教學手段。
例如,在教學有關《認識鐘表》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實際情況,讓這堂課變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學習。現在的教室后面或前面的墻上都會有鐘表,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看鐘表上的數字排列,再看看三根指針的大小、長短、粗細等。教師據此提出問題讓小學生思考:“這三根指針哪個比較短?”“為什么這三根指針走的速度不一樣?”“鐘表的數字和數字之間的小格有什么用?代表什么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對鐘表進行詳細的講解,之后在黑板上畫出幾個鐘表的形狀,寫上數字。這時再次創設情境:“假如媽媽五點鐘下班回家,誰可以上來畫出五點鐘?”“你6點40 分開始做作業,那么怎么表示6 點40 分這個時間呢?”學生在聽到這些問題后,就會結合平時自己放學回家后的情境,在鐘面上畫出正確的時間,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愛上數學,學會數學知識。
微課的重要特征是利用視頻呈現知識的重點或難點,傳播速度快,課程時間短,主題突出,靈活性高。教師如果合理有效地利用“微課”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就能很好地分解、分散數學教學的重難點,提升學習質量,而且還可以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數學理論性強,經常有一些教材上的重難點會出現“老師講不清,學生學不會”的情況。如果教師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把一些重難點用微課的形式講解,學生既樂于接受,又提高了教學的質量,重難點也講得非常清晰明了,有利于學生學習。
例如,在教學有關《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知識內容時,學生常常不理解分數該如何相加,怎么對得到的結果進行約分。教師如果只是理論性地講述方法,那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對這個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微課的講解生動有趣,針對性強,在進行完微課的學習后,教師再根據剛才微課講解的內容進行提問,如:“通過觀看剛才的視頻,相信大家都已經對這個知識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的題目看誰解答得最快最好?”或根據微課內容進行相應練習,以鞏固知識點,讓學生的記憶更牢固、印象更深刻。這種形式學生容易接受,學習興趣也會提高,活躍了教學氛圍,有效地提升了學習效率,在回家之后還能再次觀看復習鞏固。實踐證明,微課教學在分解教學重難點的同時,也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參與度,從而可進一步完善數學教學體系。
興趣是促進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而學生的興趣大多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結合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生活實際,將相關的知識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對知識產生熟悉感,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同時,因為學生對生活充滿好奇,未知的事物最能夠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個心理特點,對小學數學知識進行加工整合,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欲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加強學生與知識的聯系,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
例如,學生在學習“多邊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教室為中心,尋找目所能及的物體,并提出這個問題:尋找教室中或平時生活中有長方形的物體。有學生能夠瞬間說出許多表面是長方形的物體,如黑板、桌子、地磚、課本等等。當學生回答完該問題后,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問:是否能夠從教室或生活中尋找出表面是三角形的物體?此時回答問題的學生可能不如之前踴躍,有學生猶豫地回答三角尺、房梁上的一部分等。教師此時可以詢問學生:能否從生活中找出表面是平行四邊形的物體?有學生說學校門口的伸縮門上面有平行四邊形。教師此時可再次追問學生:“從以上回答中,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三角形一般作為支撐類物體存在,具有一定的穩固性,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因此在伸縮門上使用。”事實上,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他們就能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之中,促進他們數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數學教學情境,注重學生數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課堂中良好的師生互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拓展學生數學思路。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更新教學方法手段,以此來保障學生數學素養的穩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