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第二中學 石 棟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開始走入教育實踐領域,成為教學輔助工具,無數學術報告和實踐應用研究顯示,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十分顯著,所以,許多學校、教師紛紛將信息技術引進自己的課堂,希望能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然而,想要使信息技術使用效果最大化,光引進課堂是不夠的,還需講究策略。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高中教育打造了一個智慧校園環境,在該環境下產生的移動學習模式,會促使學生的學習轉向個性化,同時,借由信息技術搭建的高中教學督導系統會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體學習情況。因此,數學老師要基于學生的真實需求和興趣特點有針對性地運用現代信息工具,通過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來促進學生的智能化發展,點燃學生對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熱情。
比如在對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圓錐曲線與方程”一課進行復習時,老師可以先做課堂問卷調查,借此了解學生在“橢圓”“拋物線”以及“雙曲線”處的學習難點,然后制作微課,專供學生下載,讓學生利用移動工具觀看,實現自主復習。使用“微課”既可以改變教與學的模式,使學生對“圓錐曲線”的學習產生興趣,輔助老師完成課堂教學,又能彌補學生課上學習的不足,提高學習質量。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老師既可以把信息技術以及信息化工具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去,也可以用逆向思維把個人移動學習變成集體學習,具體來講,就是在課前就把要講授的內容制成視頻課件,并將視頻課件上傳到校園網平臺上,啟動在線互助模式,增加師生、生生的線上交流與互助。在實際課堂上,因為學生已經在“微課”的資源推動下進行了一定的預習,換言之,在正式上課前,同學們已經對即將學習的高中數學內容有所了解,所以老師要考慮的是怎樣落實教學導入,此處建議使用問題情境,并于情境中設問。
比如在學習高中數學“統計”知識時,可以通過生活情境或者是游戲情境把枯燥的數學概念放入具體場景中,比如:要了解某燈泡廠產品質量,是否需要去逐一測試由其生產的所有燈泡?用情境導入教學可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同時也能舒緩課堂氛圍,讓學生認真聽講,大膽討論,最終精準地把握住教材知識。
從前文可知,在數學課堂上,教學導入十分關鍵,在信息技術背景里,筆者認為高中老師不妨運用信息技術去專門設計一個導學課件,以日常授課流程為脈絡主線,引導學生分小組分析相關知識,讓學生根據學習需求在探究中各取所需,他們的知識掌握效率、自主學習與協作實踐能力也能借此獲得提升。
以“導數”內容為例,數學老師可以利用事先做好的導學課件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使其對“導數”的概念、計算方法進行學習,然后相機指導學生主動共享自己的觀點,在激烈討論中達到互相啟發的目的,最后對本組成果加以總結。這樣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的思路先發散、后完善,最終高效完成當堂課的學習任務。
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吸收知識,數學教師有必要以數學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所特有的整合資源優勢,積極拓展教學活動,保障教學質效性。
以“導數的應用”為例,數學老師不妨從函數的單調性與極值出發,通過網絡搜集例題,根據實際需要去有針對性地篩選、優化搜集到的例題,并在課上對應環節處展現給學生。這種操作能拓展知識面,幫助學生涉獵更多的題型,掌握更多的解題思路,打破思維局限。
據調查得知,數學學習效率同人的數學綜合能力緊密相關,其中,思維能力、知識接受能力與學習方法更是重中之重,故此,我們必須要對高中生的這些方面給予關注,通過創建多元情景去培養數學創新精神。
以“空間四邊形”知識為例,我們可以用幾何畫板去構建一個直觀的平面模型,讓學生一邊觀察這個平面直觀圖,一邊總結規律,在此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旋轉運動來增加其空間立體感。可以讓學生試著自己操作幾何畫板,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添加輔助線。像這種動態的操作過程,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立體感,使其明晰異面直線概念,還能使其數學觀察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鍛煉,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高中數學教學理應順應教育新常態下教育發展的潮流,融合信息技術,借此構建高效課堂,在保障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