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第二小學 周海青
將小學數學中的空間與圖形作為重點教學內容,是符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生學好空間與圖形這門課程對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擴展空間思維,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的生活空間。教師應該明確空間與圖形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并積極優化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學習,能自主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想要學好空間與圖形,最重要的是空間想象能力,這一能力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是創新思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空間圖形的學習有密切聯系。空間與圖形這部分內容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知識體系,通過自主探究某一圖形在某個空間中的位置與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對其大小進行控制,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好奇心。例如,學生想要繪制出一間房子的大致結構,就要對房子的長、寬、高進行測量,還有窗戶的位置、門的大小等,按照比例尺將其縮小,再將其繪制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會鍛煉認知能力、空間想象力、自主動手能力等。
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習不光是學到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結合生活,解決生活當中出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生活、學會生活。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有限,對于身邊一些物體的信息不能完全掌握并準確描述,而空間與圖形的教學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世界,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實踐,教師在教學中與實踐相結合,能促使學生對知識點深化理解,在實踐中應用知識,也能驗證知識具有實踐性,讓學生明白“知識就是力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幾何圖形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以實際物品引導學生學習,深化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理解與認知,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直觀印象,同時掌握該圖形的相關知識點。例如,在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這一課時,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時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作為例子,如黑板擦是長方體,粉筆盒是個正方體,書本是長方體等,舉例之后,教師讓學生再舉例自己身邊的物品,說出這些物品分別是什么圖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確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概念,發現身邊存在著如此多的圖形,從而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空間圖形的學習通常是抽象的,將抽象化的圖形具體化,就需要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與認知水平,結合現實生活給學生制作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圖片或視頻。多媒體的應用能有效地將抽象化的空間圖形實體化,并能展示空間圖形的相關教學知識,從而降低學習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球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球類的圖片或運動視頻,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到生活中的球體,促進學生數學空間概念的形成。
在小學數學的空間與圖形學習中,主要是平面圖形、規則的幾何圖形,教師只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講解,素材偏少,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拓展有限,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例如,在學習“圓”這一圖形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圓規或者其他工具,在草稿紙上畫出一個圓,用小剪刀將其剪下來,并根據自己剪下來的圓試著求出其面積;在學習“圓柱體”這一課程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工具制作一個圓柱體,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
科技館主要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讓參與者在活動中體驗、參觀展品激發參與者對科學的興趣、啟發科學觀念。除此之外,也能舉辦科普教育、科技傳播、科學文化交流等活動。在科技館中有許多幾何圖形與物理原理呈現,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展教不僅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能拓展學生視野,增加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認知。不僅如此,在科技館中有一些空間幾何小游戲,在游戲中能開發學生大腦,增加學生對空間幾何圖形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是數學課程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與認知能力,根據這兩點對學生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