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玉, 劉軍民, 王全友
(江蘇省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江蘇 泰興 225433)
洋蔥營養價值高,是不可多得的保健蔬菜。由于洋蔥適應性強,又耐貯藏和運輸,在我國種植歷史雖短,但經過近十幾年國內外市場的拉動,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目前洋蔥已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出口創匯蔬菜之一,許多農民通過洋蔥實現了脫貧致富[1]。江蘇省泰興市目前每年洋蔥種植面積約200 hm2,并呈逐年上升趨勢,洋蔥平均單產67 500 kg/hm2,高產田塊可達85 000 kg/hm2,其高產高效優勢顯著。近年來,該市種植業的主要經營者隨著農村土地經營流轉有序發展,由一家一戶向適度規范經營的小型家庭農場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由單純追求高產向優質綠色、高效高產轉變,茬口多樣種植效益高的種植模式更多地被新型經營主體接受。為此,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試驗研究的基礎上,示范推廣了幾種以洋蔥為主的高效種植模式,其種植效益均遠高于稻麥兩熟種植模式,現介紹如下。
洋蔥采用地膜覆蓋栽培,9月中露地播種育苗,11月中旬移栽,次年5月中旬至6月初收獲;水稻栽培采用機插秧種植方式,采用泰興市主推品種南粳9108,5月中下旬播種育秧,秧齡15~20 d,6月上中旬移栽,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獲。
據泰興市多年示范結果統計,水稻產量平均8 500 kg/hm2,按市場平均價2.7元/kg,產值2.295萬元/hm2;洋蔥平均產量為6.75萬kg/hm2,按市場平均價1.0元/kg,產值6.75萬元/hm2,合計產值9.045萬元/hm2。扣除生產成本3.75萬元/hm2,純收益5.295萬元/hm2,總效益遠遠高于稻麥兩熟種植模式。水稻和洋蔥均為育苗再移栽,大田茬口銜接時間充裕;且水稻、洋蔥水旱輪作,土壤養分利用存在互補性,土壤養分能平衡供給,有利于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高[2]。
花生采用地膜覆蓋栽培,4月中旬整地作畦播種,8月下旬收獲上市;花生收獲后及時整地播種蕎麥,11月上旬蕎麥收獲,蕎麥收獲結束后及時清茬離田,9月10-15日在預留的苗床上育洋蔥苗,11月上旬蕎麥收獲;洋蔥9月中旬露地播種育苗,11月中旬蕎麥收獲后及時整地移栽,次年5月中下旬洋蔥收獲結束后再種植其他作物。花生、蕎麥品種均選用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自主選育的泰花系列花生品種和蘇蕎1號、蘇蕎2號。
該模式青花生產量平均9 000 kg/hm2, 按市場平均價4.4元/kg,產值3.96萬元/hm2;蕎麥產量平均1 125 kg/hm2,按市場平均價8.0元/kg,產值9 000元/hm2;洋蔥產量平均為6.75萬kg/hm2,按市場平均價1.0元/kg,產值6.75萬元/hm2,合計產值11.61萬元/hm2。扣除生產成本,純效益8.3萬元/hm2,總效益是稻麥兩熟的4.5~5.0倍。
洋蔥采用地膜覆蓋栽培,9月中旬露地播種育苗,11月中旬移栽,次年5月中旬至6月初收獲;毛豆在洋蔥收獲后整地直播,品種選用蘇奎1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獲;萵苣于立秋后7~10 d育苗,9月上旬移栽定植,10月下旬收獲。
該模式洋蔥產量平均為6.75萬kg/hm2,按市場平均價1.0元/kg,產值6.75萬元/hm2;毛豆平均產鮮莢1.2萬kg/hm2,按市場平均價3.5元/kg,產值4.2萬元/hm2;萵苣產量平均為7.5萬kg/hm2,按市場平均價1.0元/kg,產值7.2萬元/hm2,合計產值18.15萬元/hm2。扣除生產成本5.25萬元/hm2,純收益12.9萬元/hm2,總效益是稻麥兩熟的6倍。
洋蔥宜選擇早中熟、優質豐產、不易抽薹、市場認可度高的品種。如紅緋F1、紅圣F1、紫陽等。
泰興市一般在9月10-20日播種,苗齡在50~60 d。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2~3年未種過蔥蒜類的地塊做苗床,采取高畦育苗,畦面寬1.2 m,畦墑寬0.3 m,做好畦后踏實,灌足底水,待水滲下后播種。定植大田洋蔥需育苗60~75 m2/667m2。播前用50度溫水浸種10 min;或用50%福美雙、3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3%進行藥劑拌種。將種子摻入3~5倍的細土,均勻撒在畦面上,然后覆蓋0.8~1.5 cm厚度的細干土,在畦面上覆蓋地膜。苗床的播種量一般控制在2.5~3.0 g/m2。
泰興市洋蔥定植時間一般在11月中旬。定株距為15~16 cm,行距為15~18 cm,栽植密度為3.45萬~4.35萬株/hm2。
洋蔥定植后立即澆定植水,土壤封凍前澆1次封凍水。開春后平均氣溫達15℃以上時,開始隨水追施尿素150~225 kg/hm2,返青時結合澆返青水追施硫酸銨10~15 kg/667m2,過磷酸鈣20~30 kg/667m2。返青后,植株進入葉旺盛生長期進行第2次追肥,追施硫酸銨各15~20 kg/667m2。返青后50~60 d,鱗莖膨大期隨水追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0 kg/667m2,間隔15~20 d再追施1次。鱗莖膨大盛期,根據需要適量施肥。最后追肥時間應距收獲期30 d以上。
生長期間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防治紫斑病。用72%錳鋅·霜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嗯霜·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防治霜霉病。用40%嘧霉胺乳油1 000倍液,或40%灰霉菌核凈懸浮劑1 200倍液防治灰霉病。蔥斑潛蠅成蟲發生初盛期和幼蟲潛葉危害盛期,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防治[3]。
水稻、蕎麥、花生、毛豆、萵苣生產過程中的肥水運籌、病蟲草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技術同于大面積生產。
洋蔥、花生、毛豆等作物目前已大面積使用地膜覆蓋栽培,地膜覆蓋具有保墑、保肥、保溫等作用,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但同時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殘膜污染土壤問題。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自2016年起與中科金龍化工有限公司聯合開展了PPC生物降解膜試驗示范工作,先后在花生、毛豆等作物上進行了降解膜試驗應用表明:早春覆蓋應用降解膜,對各作物保墑、增溫效果明顯,一般應用50 d后,降解膜表面出現裂紋,進入開裂期,在作物成熟收獲后降解膜基本能自行降解為小碎片,大大減少了殘膜回收、清除的勞動力成本,是一項值得推廣應用的新技術[4]。
當田間營養生長旺盛時,花生、蕎麥、毛豆等作物生長中后期容易倒伏,進而影響中后期田間管理及收獲產量,因此適當化控是保證豐產豐收的重要手段。多年來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試驗研究基礎上,總結完善了超生寶、多效唑在花生、蕎麥、毛豆等作物上的抗倒增效應用技術。對于生長旺盛的田塊,花生于結莢期株高30~35 cm時,以超生寶60 g/667m2對水45 kg/667m2噴霧可較好地控制花生結莢期營養體生長,均衡提供植株所需的營養,持久控制花生枝葉旺長,降低株高,促使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轉化,同時,對后期葉斑病、銹病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促進花生莢果充實飽滿;蕎麥于5葉期用超生寶40 g/667m2對水60 kg/667m2噴霧能有效抑制基部節間的伸長,并能促進分枝,抗植株倒伏,提高產量;毛豆于初花期以超生寶60 g對水60 kg/667m2噴霧,可矮化植株,控制徒長,達到壯桿、壯根、防倒、抗逆、平衡營養的作用。
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09年開始進行花生種衣劑拌種技術研究,篩選了適宜當地自然生態和生產條件、防治花生地下害蟲效果顯著的種衣劑品種(600 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其具體使用方法為用量450~600 mL/hm2+5%氯蟲苯甲酰胺675 mL/hm2+水4.5 L/hm2混合均勻拌種,即混即拌,拌后晾干待播;優選了集花生地下害蟲防治、苗期病害控制于一體的種衣劑組合,即600 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50~600 mL/hm2+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675 mL/hm2+升氏(50%多菌靈+5%氟硅唑)可濕性粉劑225 g/hm2,或亮盾(25 g/L咯菌腈+37.5 g/L精甲霜靈懸浮種衣劑)150 mL/hm2,或瑞苗清(24%惡霉靈+6%甲霜靈)水劑75 mL,對水4.5 L/hm2,播前均勻拌花生種仁180~225 kg/hm2,既能較好地減輕苗期根腐、莖腐病害,較好地控制中后期地下害蟲危害,又對中期白娟病有部分控制效果,有力地促進和保障了花生產量提高及質量安全,促進了花生生產的節本增收[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