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 創傷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掌、指骨折在手部創傷中較為常見,此病的產生與直接暴力有著明顯相關性,青壯年群體為疾病多發者,低齡兒童相對少見。臨床癥狀以關節疼痛、腫脹、畸形為主,易引起關節功能粘連和肌腱粘連等并發癥,影響患者手部正常活動,不利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良性運行[1]。外科手術方式是該疾病治療中的常用手段,手術治療過程中,及時有效的固定方式可最大限度發揮手術作用,在此基礎上恢復患者受損手功能。為此,我院將克氏針、微型鋼板、微型外固定支架3種不同方案運用至該疾病的治療中,成效明顯,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對象為120例掌、指骨開放性骨折患者,研究時間為2015年8月-2017年8月,根據患者前來我院的順序分成各有40例的A、B、C 3組。A組男女分別為22例和18例,年齡范圍及其平均值分別為28~70歲和(48.25±2.52)歲,骨折至入院間隔時間0.5~10h,平均(6.18±0.36)h;B組男女各20例,患者年齡范圍及其平均值分別為25~68歲和(48.27±2.51)歲,骨折至入院間隔時間0.8~10h,平均(6.16±0.32)h;C組男女分別為21例和19例,年齡范圍及其平均值分別為分別為27~69歲和(48.24±2.56)歲,骨折至入院間隔時間0.6~10h,平均(6.15±0.35)h。組間基線數據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A組患者用克氏針固定,根據患者病情骨折復合情況選擇單針縱貫內固定或多針交叉固定方式,術后固定方式的選擇以克氏針固定效果的穩定性為參考依據;B組用微型鋼板內固定,復位完成后,分別在患者掌骨、指骨背側、內外側,用兩枚或以上骨釘在骨折兩端發揮固定作用,分別將直行鋼板、“I”或“L”用在骨干骨折處、近關節處或關節內骨折處。予以C組患者微型外固定支架,在骨折遠近端打孔以置入螺釘,以骨折長度為依據對進針方向和深度作出調整,期間做好重要組織器官的保護工作;先從短段置入,將半徑為0.75mm 的半螺紋釘在離骨折段10mm 的位置鉆孔至對側骨皮質,半螺紋釘間距應與患者骨折部位一致:分別將掌骨、中節指骨和近節指骨間距控制在20~30mm、10~15mm和10~20mm之間;骨折段較長時,可將2枚螺紋釘經骨干縱軸平行置入,予以平行孔固定;骨折段較短時采用匯聚注入方式,經匯聚孔固定;由同一位醫生按照同種方式對另一側進行固定處理,確定復位無異常后按照合適的支架系統。3組均予以適量抗生素預防感染,按照由主動到被動的原則進行關節活動度鍛煉。
三、觀察指標 手部活動正常,無疼痛和腫脹感,經X線平片可見骨折線無法清晰顯示為痊愈。參照TAM標準判定患者關節功能[2]:掌、指功能與骨折前一致為優;患側和健側得分之比超出0.85為良;患側和健側得分占比在0.75~0.85這一范圍內為可;患側健側得分之比低于0.75為差。進行3組關節僵硬、固定物松動和感染發生率的比較。
四、統計學處理 在軟件SPSS 22.0中置入開放性骨折患者研究數據,3組愈合率、關節功能優良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經百分數(%)表示和F 檢驗,組間對比經χ2檢驗,P值<0.05提示數據有差異。
結 果一、3組骨折愈合率、關節功能優良率對比 A組36例愈合患者(90.00%),B組34例愈合患者(85.00%),C組37例愈合患者(92.50%),組間對比無差異(F=0.928,P=0.124);A組優、良、可、差的例數依次為13例、17例、7例和3例,優良率75.00%(30/40),B組優、良、可、差分別為16例、21例、2例、1例,優良率92.50%(37/40);C組優、良、可、差分別為17例、21例、1例、1例,優良率95.00%(38/40),B、C 兩組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A組(χ2=4.500,P=0.033;χ2=6.274,P=0.012)。
二、3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A組關節僵硬5例,發生率為15.00%,有3例患者固定物脫落,發生率為7.50%,有3例感染患者,發生率為7.50%,該組有12例并發癥患者,總發生率為30.00%,B組關節僵硬、固定物脫落、感染各項并發癥分別為2例(5.00%)、1例(2.50%)、1例(2.50%),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C組關節僵硬、固定物脫落、感染各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例(2.50%)、1例(2.50%)、1例(2.50%),并發癥發生率7.50%;A組出現并發癥的概率遠大于B、C 2組(χ2=5.000,P=0.025;χ2=6.646,P=0.009)。
討 論不同于手部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特別是嚴重粉碎、穩定性差的骨折單純通過保守治療是難以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需選擇科學規范的內固定方案來對此類骨折進行處理,在恢復手部正常功能的同時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防范。克氏針操作簡便、經濟實用,對骨膜無明顯損傷,在中小型醫院中應用較為廣泛;但存在穩定性不足的缺點,需在復位后予以其他輔助固定方式,不利于早期功能鍛煉活動的開展;不僅如此,對骨折部位采用克氏針固定方式,可增加固定針松動、異位風險,刺激皮膚,也可繼發感染,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微型鋼板牢固性高,可為患者肢體功能的早期開展創造條件,但手術波及范圍廣,對患者骨折處神經和血供影響較為嚴重;與此同時也會導致骨質疏松和骨黏連的風險上升,在合并軟組織損傷骨折的治療中效果不甚理想。微型外固定支架穩定性好,創傷小,可對大多數掌、指骨骨折進行固定,單關節和跨關節固定處理均適用。與其他固定方式相比,該方式傷口處理空間大,便于換藥、引流工作的開展,可對感染等異常情況起到較好的防范作用,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發揮[3]。本文中數據顯示,B,C 2組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P<0.05),3組間愈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3種固定方案各有其優缺點。急診治療掌、指骨開放性骨折固定方式多樣,具體選擇時應綜合考慮患者個人情況,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對異常情況進行防范,使得患者關節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