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功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第一個五年。對于城鄉薄弱學校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提升辦學品質的重要機遇。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從制度建設、文化引領、品牌建設和系統推進等四個方面,探討薄弱學校提升辦學品質的路徑。
制度建設是一所學校提升辦學品質的關鍵。薄弱學校面臨的困難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大都存在著一定的制度缺陷:有的制度不健全,工作更多依靠的是“人”,而不是靠制度去約束;有的制度不科學不合理,多年來靠著慣性在較低層次運轉,缺少內在的動力助推;有的制度執行不力,缺少原則和擔當。學校帶頭人可以帶領學校全體同志借助時機,審視學校管理體制和機制,特別是那些對于學校工作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根本性工作,要認真研究。
在“十四五”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學校著力從目標責任狀、教師聘任、崗位責任制、安全管理責任制、教學質量提升等方面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通過對這些制度進行修訂提升,把學校管理工作主體部分細致化、精品化,從而達成提升辦學品質的愿景。
文化對于學校質量建設,影響最為持久、深遠。不管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還是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家長文化等,都需要學校用心用力用情去挖掘、溯源、建設,吸引社會各方力量匯聚到學校發展的洪流中,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筆者曾經工作過的學校中就有依托歷史文化成功改造的案例。該學校充分發揮其作為歷史遺跡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在校園環境創設中處處凸顯儒家文化特色。他們撰寫儒家儒學楹聯,立名人書法碑刻、孔子行教像等。漫步校園,學校儒家文化氛圍濃厚,教師有儒風,學生有儒韻,學校文化特色愈發鮮明厚重。
當前,我們結合學校的二期工程建設,有以下幾點規劃:一是要結合學校原地改造校情實際和發展階段,著手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二是要結合學校發展歷史和所處地域,在學校規劃發展中留下學校符號、印跡。比如我們擬在學校建設同仁教育廣場,就是受到地方烈士蘇同仁事跡的啟發和感染,以此弘揚其優秀品德,教育地方學子報效國家。三是要結合現有資源,突出學校發展比較優勢,打造學校的文化特色,并將之融入學校課程建設,構建學校課程文化,推動學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品牌最持久的意義是其價值、文化和個性,學校品牌亦如此。學校需明白自身價值和使命擔當,以此推動學校品牌建設。
首先,要聚焦品質提升。品牌的功能、質量和價值是品牌的用戶價值要素,即品牌的內在要素。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載體和單元,學校必須將服務學生、發展學生、助推學生實現人生價值作為自身使命,在課程建設、教學教育質量管理、活動育人、性格塑造、理想信念追求等方面矢志不渝地推進標準科學化、操作流程化、過程人性化、結果社會化,實現辦學品質的不斷提升。
其次,要聚焦品位打磨。薄弱學校在工作追求上往往有自身的瓶頸和天花板,若想突破,就要勇于自我革命。比如薄弱學校往往在對外交往、溝通等能力上相對較弱,對此,學校可以在組織模擬演練時,有意識地設計應急處置媒體介入的場景,在處理預案、應急策略、發言人制度等方面都要有細致的要求,以展示學校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務實、有效的工作方法。
再次,要聚焦品牌美譽度。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是品牌的自我價值要素,即品牌的外在要素。學校要以增強品牌實力發展為著力點,克服品牌建設中“高開低走”“形式大于內容”“虛假繁榮”“泡沫假象”等不良現象,以實際成績獲得實實在在的口碑和贊美。學校可以借助各種媒體渠道,特別是社會群眾口碑,塑造學校品牌,提升學校形象,并以此推進學校管理目標再造、流程再造、動力再造、結果再造,進而形成推動學校品牌建設更加強大的合力。
系統推進學校管理改革,對于學校工作的整體突破有著積極而切實的意義。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工作品質是優質學校的重要標志和顯性結果。薄弱學校尤其要注意在推進改革的時候緊緊抓住關鍵點,以點帶面,堅持不懈。比如我們在準備推進線上直播教學時,少部分年級負責同志因為教師年齡較大、對線上教學不熟悉等實際情況,對線上直播教學產生畏難心理。對此,我們從大局出發,進行了統籌規劃。我們從教學實際和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出發,不等不靠,著力推進,對于個別老同志,一對一上門指導線上教學,解決技術難題;對于有經濟困難或學業困難的個別學生家庭,采取送網、送手機上門,和一對一包保跟進、進行學習指導的方式,有效解決了線上教學難題,實現了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負責同志的工作能力和教師的專業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我們學校正處于原地改造時期,突出難題都集中在“原地”二字上。四千余名師生一方面要在逼仄的空間內原地生活、工作、學習,一方面還要在原地有序推進工程建設;一方面要抓防控和安全管理,一方面還要抓質量提升。為此,我們堅持系統思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十個手指彈鋼琴”。我們發動黨員干部,爭取各方支持,初步有效解決了場地不足、交通安全定時管控、工程推進和辦學質量提升等難題。我們學校在改造建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隊伍建設等方面均實現了預期的目標,學校實現平穩而有序發展,呈現了良好的上升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