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平
今年年初,因為新冠疫情,學生不能按時開學。教育部門號召學生“停課不停學”,各個學校則提出“停課不停教”。從傳統的“面授教學”轉到“在線教學”,不少教師表示壓力頗大:線上教學如何實施?教學設計有何變化?技術問題如何解決?技術與教學內容如何有機結合?如何提升在線學習效果?這些都是亟待需解決的問題。
網絡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精心備課,還要求他們熟練使用錄播軟件。一般來說,年輕教師學習新技術比較占優勢;而對于中老年教師來說,進行網絡教學的難度較大。為了使教師們順利地進行網絡教學,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務處組織了近10場云端培訓,但仍然有教師一時難以掌握新技術。尤其是中老年教師,對信息技術有些陌生,上手比較慢。
網絡教學一般有錄播和直播兩種形式。錄播需要教師運用錄播軟件錄下自己的課,之后生成二維碼,學生通過手機掃碼就可以觀看視頻。直播課則需要教師線上進行現場教學,將課件、視頻等教學輔助資料上傳到網上,學生不僅需要電腦或手機,還需要耳麥等設備。否則課堂上學生就無法與教師連麥,教師也無法知曉學生有沒有在聽課。
網絡教學時,網絡卡頓是經常出現的情況。面對這一問題,運營商已經在想方設法解決。筆者所在的學校還通過采用錯峰上課的辦法,緩解網絡壓力。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從2月17日開始進行網絡教學的。3月30日,九年級復課;4月7日,八年級復課;4月27日,七年級才復課。網絡教學結束后,八年級語文組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了解學生近50天的網課學習情況。調查結果讓我們非常吃驚:認真聽課的學生只有76.5%,掌握情況好的學生只有53.5%,建議教師對所講內容進行復習的學生高達82.2%,還有3.96%的學生建議教師將所上內容重新講一遍。
教師努力地備課、上課,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就是網絡教學的“痛點”。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聽課狀態不可控;二是教師無法詳細地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三是課堂形式比較單一,課堂容量不足。
網絡教學要求學生具備極強的自律能力。缺少家長與教師的監督,很多學生無法做到專心聽課。同樣,沒有家長的監督,學生很難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教師批改完作業后,也無法掌握學生的訂正情況。
以上兩個“痛點”是學生方面的。教師方面的“痛點”主要有“知識灌輸”“互動缺席”等。網課的形式比較單一,大多數時間是教師講,學生聽,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連麥雖然可以緩解“互動缺席”的問題,但如果連麥次數過多,課堂容量又會變得很小。
雖然目前學生已經復課,但“云端課堂”可能將長期與我們共存,可以作為面授教學的補充。因此,針對網絡教學的“痛點”和“堵點”,一線教師需要多用心,多用力,多用情。
線上與線下課的最佳整合點在哪里?重慶的熊熙老師也許可以告訴我們。她針對網課“互動缺席”的問題,不斷思考和探索。在上“說新聞”這一課時,她精心設計課堂活動,讓每名學生上傳之前準備好的新聞播報視頻,并邀請學生及家長做評委,將傳統的由幾名學生參與的課堂模式變為全員參與的課堂模式。熊老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一是師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二是提前一周發布線上活動通知。最終,這節網課的效果極佳,達到了“多元交流、積極參與”的效果。
從熊老師的課例中不難看出,辦法總比問題多。網絡直播課容易產生“知識灌輸”“互動缺席”等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設計上下功夫,采用項目學習的方式,多設計一些讓學生參與的活動,這樣也許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的職業性質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充電。教師的勤學不怠恰恰是對學生最好的“言傳身教”。“互聯網+教育”是大趨勢,教師不能故步自封,拒絕新技術,否則必將被時代淘汰。這里說個反面例子。一位老教師拒絕新技術,基本不用手機,不會用QQ和微信,更別說其他新技術了。他上課從不用PPT,課堂容量受到很大限制。這次的網絡教學,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參與。
要想提高網絡教學效率,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顯得特別重要。這次的網絡教學,筆者聆聽了語文備課組每位教師的課,發現他們很重視課堂的“情感投資”:郭老師在課前與學生聊天,暢說上課的激動心情,以此打動學生;劉老師一直打開攝像頭,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與他們進行交流;俞老師不斷設置懸念和提出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關注學生的學習期待;何老師動輒來點高科技“小點心”,吊足了學生的胃口,圈粉無數;賁老師精心備課,恩威并施,能夠牢牢抓住學生;徐老師采用聊天的方式上課,不僅聊語文,還聊相關的歷史及人物,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初中生不同于小學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大學生,他們處于“他律”與“自律”之間。因而初中教師進行網絡教學時,要針對“痛點”和“堵點”,想辦法努力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