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英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課程進行更加詳細的分類,這不同于以往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的選拔,但往往忽視了學生各方面技能的培養。而素質教育在明確學生應該學習必備的專業文化課外,還積極引導學生繼續追求個體發展等其他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階段,由于大多數學生已經具備獨立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可以相應地開展學生興趣活動方面的課程,從而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美術課程的開設也是在這樣一種教學理念下應運而生的。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確有很多值得教育界思考的地方。
一門課程的開設需要經過長期實踐的經驗積累,雖然美術課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一直處于人文學科的邊緣位置,但其重要性仍不可忽視。美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美術文化課程中逐漸理解和感悟美的藝術,這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初中生而言,學生的學習壓力陡增,如果能很好地利用美術課讓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是在欣賞藝術中放松心境,那么美術教學無疑是具有熏陶學生情感、發揮學生審美傾向的作用,還可以運用審美的雙眼和心靈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美術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一般不會用太多的時間去講解有關美術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著眼于學生的直觀審美能力的培養。例如,筆者在教授蘇少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圖案之美”這一課時,讓學生通過一朵花的顏色、氣味、形狀等特征來做出自己的評價。學生的頭腦中先開始有美的圖案,經過獨立的思考之后,把腦海中浮現出的一幅幅圖畫進行加工創造,再通過筆勾畫在紙上,創造出來的美的圖案是自己動手能力的體現,人人也都成了藝術的創造者。更進一步說,學生在感悟花美的過程中,露出喜悅的笑容,心情也得到放松,漸漸地感悟出美的事物令人愉悅,而丑的事物令人厭惡,在美的藝術感染下,自然也會崇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審美能力。
美術課程的教學是以系統化的美術知識和美術作品為主。首先,美術知識是了解這門課的前提和基礎,比如我國美術發展的歷史、歷史上偉大的畫家和作品等,這樣的知識儲備一方面完善了學生的人文科學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體會到中國藝術瑰寶的魅力所在;其次,美術教材上選的藝術作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蘇少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里,筆者在帶領學生欣賞南宋馬遠和夏圭的經典代表作品以及元代黃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圖》時,結合宋元時代的歷史事件以及元代黃公望的生平,為美術課的教學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使他們為中國古代山水畫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發展性教學觀強調的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學生,學生在學習中的動態過程反映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在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發展體現在對藝術最直觀的理解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學生的情感因素與藝術審美相聯系。一幅美的藝術作品通過學生的眼睛傳達到大腦中時,學生內心的情感也會適當表露出來,就像看到一副笑臉令人心情愉快一樣。理解是欣賞藝術的起步階段,學生看到藝術作品時,這種直觀的感覺來自藝術的強大感染力。學生的心靈需要美的“添加劑”,在審美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適應了美的事物,情感表達也相應地變得更加豐富了。
就發展中的學生在教學中所呈現出的一系列變化而言,美術教育只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美的感受中提升自我的藝術道德修養。學生對美的事物的觀察,讓學生明白美的東西可以使人類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但這并不是說學生的藝術審美和道德品質具有同步性。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感不可控制,因為藝術既來源于生活,又往往高于生活,也就是說,藝術不僅能表現生活,也能創造出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初中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藝術的崇高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很可能會陷入藝術中無法自拔。藝術道德修養是審美品質和藝術道德修養的自我感悟過程,審美品質對學生性格的影響具有可塑性,藝術道德修養則對學生心靈凈化具有強大的感染性。在教授蘇少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下冊“外國風景畫”這一課時,筆者結合莫奈的生平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到作品的創作離不開生活中的經歷和感受,從而達到美術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藝術審美的修養為主的目的。
美術教學貫穿在每一堂美術課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美術文化課程,學生也能影響著教師的教學,二者之間的有效互動也是發展性教學觀的重要體現。一般而言,教師的專業知識為學生學習藝術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法,一堂好的美術課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的過程。教師對美術知識的有效講解,學生自主吸收;教師解決疑難,指導審美教學的方法,學生理解思考;教師的審美傾向與全班學生的共鳴,或者是教師與每一名學生不同的審美追求等,這些都可以通過課堂互動相互促進。美術教育的發展性是教師與學生合作最客觀的評價。在教授蘇少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用心靈接觸自然”這一課時,筆者邀請班上一名酷愛繪畫,也有一定繪畫水平的學生進行互動。學生創作,教師負責拍視頻。被邀請的孩子很開心能夠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創作過程,其他同學則懷著好奇心認真觀看了她的創作過程,并參與討論繪畫的方法和技巧,最后也積極主動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創作。這既達到了師生的積極互動效果,也完成了教學目標。
從發展性教學理念出發,必須明確美術教學中的客觀評價方法的運用。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具有客觀性,這種審美能力需要長時間的教學,客觀評價應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用其來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藝術想象與創作。例如,筆者在教授蘇少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熟悉的物品”這一課時,讓學生通過對靜物畫的觀察與欣賞,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再進行繪畫。課堂上,教師就每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總結,發現學生對物品的外形特征,如線條的粗細、明暗的對比、顏色的深淺的理解較好,而對物體的空間感的理解較差。由于每名學生觀察的角度不同,對物品的整體描繪也就不同,這體現了學生審美的個體特征性。
發展性教學觀既注重過程,也注重結果。課堂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教授蘇少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人類的朋友”這一課時,讓學生從教師所給的幾幅藝術作品中探討自己最喜歡的動物類型。學生往往將動物繪畫與生活中常見到的畫做比較。在討論環節中,學生能夠自主合作,積極發言,說出自己喜歡這幅畫的原因,而且能夠準確判斷出動物藝術的情感性,這樣的學習過程是積極活潑的。課堂的學習還應該注重結果的評價,學生最終的測評有利于更好地反饋信息,從而有助于教師找到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法。
總的來說,發展性教學評價對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發展性教學觀評價的主體是學生,雖然初中生個體的可塑性很強,但還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愛。美術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讓學生學習美術,發現美的事物,還應該是在出現問題時及時糾正,讓學生正確看待審美,引導其積極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