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小學 陳 燁
“做中學”的教育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主張課堂教學要能夠以兒童為中心,從做中學。做中學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取“做中學”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等現象的產生,發展學生思維,從而使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得到極大的發展。那么,教師如何引領學生“做數學”呢?
探究學習是新課標極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們數學知識的獲得離不開探究活動。教師要能夠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引領學生進行恰當的探究學習活動,以發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做數學中獲得對所學內容的深刻認知。
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主動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師分別為學生提供了長度為8 厘米、4厘米、5 厘米和2 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究這些小棒在什么情況下能夠圍成三角形,然后交流匯報。在匯報的時候,有學生說發現8 厘米、4 厘米、5 厘米這三根小棒能夠圍成三角形,8 厘米、4 厘米、2 厘米圍不成三角形。有學生說在操作中發現4 厘米、5 厘米,2厘米能夠圍成三角形。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根據你手中圍成三角形中每根小棒的長度,能總結出圍成三角形的規律嗎?結合自己的操作發現,學生們很快得出了圍成三角形的三邊必須具有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點。最后,教師再讓學生運用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規律來判定9 厘米、4 厘米、8 厘米這三根小棒是否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這樣學生們從操作中得出結論,又通過具體的數據驗證結論,這一切學習活動都是學生親自參與的,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認識也顯得更加深刻。在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把“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告知學生,那么,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不一定會深刻。而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三角形三邊的關系都是由學生們親自動手操作得來的,充分凸 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空間中隱含著很多數學知識。比如“往哪個方向走”這個問題與“位置與方向”有關;到商店購物的時候,與“元、角、分”“加減乘除”以及“折扣”等有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生活與數學內容的聯系入手,讓學生做數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教學《折線統計圖》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記錄蒜葉的生長過程,并以折線統計圖的形式把蒜葉生長的長度記錄下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錄蒜葉生長的長度,教師提示學生要做好兩種統計數據記錄:第一種是關于根須生長情況的記錄,第二種是關于蒜葉生長情況的記錄。要求學生們每兩天測量一次,并做好記錄,連續測量16 天以后,再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情況進行記錄與匯報。把做數學寓于學生的平時生活中,讓學生在做中觀察,在做中記錄,在做中學數學,在做中增長了知識,這樣的學習形式學生們喜歡,學習效果顯著。在《折線統計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為了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教師設計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記錄蒜葉生長的做中學活動,這樣就使得學生們能夠學到的折線統計圖的相關知識綜合運用到蒜葉的觀察實踐中。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親歷了搜集數據、整理數據、繪制圖表等學習過程,感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起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數學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創造,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在學生們對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審美意識,教師設計了如下學習活動:請同學們在一張紙上畫一畫、剪一剪,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然后再把自己制作的軸對稱圖形分享給大家。在教師的鼓勵與支持下,有學生畫的是蝴蝶,有學生畫的是松樹等等,他們充分地動手動腦,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由衷地感受到了動手做數學的快樂。為了深化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教師讓學生們自己動手設計圖案,自己動手剪一剪制作出軸對稱圖形,使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對軸對稱的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提升了數學教學效果。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以做數學的形式參與課堂學習,可以有效打破傳統教學的壁壘,讓學生親自用眼去觀察、用手去觸摸、用耳朵去傾聽、用大腦去思考等等,逐漸幫助學生以數學的眼光、數學的視角去發現感知周圍的一切,真正體會到做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