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鎮學校 劉厚武
在小學階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比較薄弱,在課堂學習中過分依賴教師的現成答案。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要新穎、獨特,要想法去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步入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于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通過發散思維來獨立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充分地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激發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教學效率。如在學習“中數、眾數和平均數”的時候,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演示。例如,我們到文具店買文具,文具盒12 元,作業本一本8 元,一盒鉛筆15 元,橡皮一包6 元。那么,這幾個數字的中數、眾數和平均數分別是多少?買文具每個學生都會經歷,這個時候學生很快能算出它們的平均數。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眾數的?是怎么理解中數的?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多跟學生進行互動,有少數學生經過提前預習能說出眾數和中數的概念,也能解答出正確的答案。當大部分同學都充滿疑惑的時候,教師可以說:“同學們想了解眾數和中數的概念嗎?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中。”這樣通過課前跟學生互動,既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知識本身比較抽象,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如果單純講解數學概念和課本例題,只會讓學生覺得學習非常吃力,也會讓學生覺得非常枯燥,學生在聽課的時候就很容易分心,這樣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會下降。教師就應該多跟生活實際相結合,多選擇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素材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就會被生活中的事物所吸引,生活中的場景和事物會讓學生覺得更有趣味性。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教師在開課之前先不著急切入正題,而是舉了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夏天天氣比較炎熱,人們為了降暑,都會買西瓜吃。一個西瓜,如果兩個人分吃,每人平均應該分多少?學生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一人應該分一半。”教師可以接著提問:“如果三個人來分吃西瓜,每人應該平均分多少?”同學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用除法去計算,但是在實際運算中1 除以3 不能整除。怎么解答這個問題呢?這三個人平均應該分多少呢?當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課本,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數的知識,然后進一步講解。通過生活化的教學,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很多教師知識比較淵博,在學生心目中威信較高,深受學生的愛戴。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充分利用這一點,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和鼓勵,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又能讓學生獲得滿足感。例如,在課堂上學生回答正確的時候,教師可以及時給予表揚“表現非常不錯,思路清晰、想法新穎”等。如果遇到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要馬上去否定學生的想法,而要耐心地跟學生講解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要告訴他錯在哪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個問題體現了什么樣的知識點。教師通過這樣的評價和鼓勵,不僅可以讓課堂氛圍變得有活力,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帶來的快樂體驗。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抽象的,而是充滿趣味和生活化的,長此以往,也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五年級的課堂教學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需要教師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時刻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跟生活相結合,必要的時候給予學生鼓勵和評價,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