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第一實驗小學 陸一鳴
學生先天存在差異,而在后天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學習環境、學習背景、學習經歷等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導致了學生發展的不均衡性。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立足于學生的差異,迎合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來設定教學目標,并組織有效的教學環節,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能力等因素都對他們的實際學習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在預設課堂教學環節的時候,教師不能將所有的學生都視為“白紙”,而是要尊重學生的認知現實,建立在學生已有基礎之上展開適切的教學,這樣既能節約教學時間,又能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困惑處,使得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的時候,我創設一個分蛋糕的情境,讓學生面對將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用一個數來表示出蛋糕的一半的問題,結合具體的情境,學生很清晰地意識到這個數是用來表示“一半”,所以他們搜集腦海中的相關概念,給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學生提出可以用“0.5”來表示,因為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接觸過這個數,知道0.5 表示半份。還有學生直接說出“二分之一”,由此,我與學生一起認識這個新認識的數,包括分數的讀法、寫法、各部分名稱以及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表示什么含義。學生的學習自然展開,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在進入本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對于分數并不是一無所知的,有些學生已經從其他渠道獲得了一些分數的相關知識,所以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來促進學生對分數的深入認識,幫助學生建立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建立在學生已有基礎之上,他們的學習更加側重于領悟而不是接受和模仿。
學習者的認識能力不同,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自然有所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機會,而是將自認為比較簡單的方法強加于所有學生,那么可能有部分學生會難以理解、難以接受,他們只能囫圇吞棗、機械模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是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讓學生經歷不同的路徑去獲得知識,促進學習的融會貫通。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我將用小棒搭出三角形的圖示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先數一數搭成1 個、2 個、3 個……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數并填表,然后想辦法表示出搭出a個三角形需要的小棒的根數。學生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思考,有的學生結合圖示找出規律:只有第一個三角形需要用3 根小棒,其余三角形都有一根小棒是跟前一個三角形共用的,所以用3+2×(a-1)來表示需要的小棒根數;有的學生認為每個三角形需要3 根小棒,但是其中有一些是共用的,這樣可以用3a-(a-1)來表示小棒的根數;還有學生發現只要將第一個三角形中左邊一根小棒拿去,其他所有三角形都是2 根小棒,這樣可以用2a+1 來表示小棒根數。在交流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循著發言學生的思路去理解,發現這些思路都是可行的,但是在比較中發現最后一種思路是最簡單的。
學生的學習能力、已有知識結構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分層教學的理念,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要想方設法拓寬他們的數學視野,對于一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教師要推動學生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建立相對穩固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探索和與積的奇偶性”的教學中,我首先通過例題引導學生探索了一些數相乘時決定積的奇偶性的實際因素,結合學生的思考,我引導學生找到這個規律背后的原因,隨后我引導學生探索了加法中和的奇偶性的確定方法,學生先是獨立思考,然后展開小組交流,在集體展示的時候,學生分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想法,我再根據學生小組研究中沒有考慮到的要點進行了點撥,讓大家對于加法算式中和的奇偶形成了有效的判斷。在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之際,我將古代數學中的幻方問題展示在學生面前,介紹了相關的規則,只有極少數學生找到了答案,但是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一定會從更多的渠道去展開研究,這對于推動他們的數學學習是有效的。
總之,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提升,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現實,展開分層教學,以此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要求,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