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寬
(古浪縣西靖教育工作站,甘肅武威 733103)
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教育信息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五大進展”:“三通兩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快速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信息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推動作用大幅提升,中國教育信息化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現代化的標志。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等文件的指導下,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統籌下,語文教育必須積極實現教學信息化的轉變,讓信息化教學更好地服務于高效課堂的創建。
首先,信息技術具有課堂激趣功能。相對于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的授課方式,信息技術課堂對小學生更具有吸引力。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以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尤其是動態化、媒體化信息對學生的感官刺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信息技術具有教學提效功能。構建高效課堂始終是教師教學的不懈追求,對教師而言,豐富的信息技術資源能夠極大地簡化備課、授課、作業評改、教學設計等環節;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能簡化教學過程,節約時間與精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而言,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化繁為簡,能夠將語言文字難以直觀表達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幫助消化吸收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
最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促進了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微課、慕課為代表的網絡信息化教學模式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輔助與補充,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選擇更加信息化、多樣化,課堂組織形式更加開放化、網絡化,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化、便捷化。這些都是傳統語文課堂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具有海量的信息資源、便捷的操作、良好的兼容性和良好的交互性等優點。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能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拓展語文學習資源,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圖文聲像結合的優勢,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導課環節適時地運用信息技術,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中。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剪輯軟件從《海底總動員》這部動畫片中剪輯三分鐘的視頻短片,對學生說:“今天上課之前老師給你們一個福利,看個動畫片來放松一下。”學生們頓時歡呼雀躍起來。在接下來的視頻播放環節,學生們被絢麗多彩的海底景色吸引,各色的珊瑚、大大小小的魚,還有各種不知名的海洋生物,讓大家眼花繚亂;主人公小丑魚尼莫的海底驚險冒險之旅也讓學生入情入境。三分鐘視頻播放完畢,教師問學生:“大家喜歡神秘的海底世界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關于海底世界的課文,如果大家還沒過足癮,對課文的學習一定能滿足你們的胃口。”學生們馬上從動畫片的情境中解脫出來,興致勃勃地翻開課本閱讀起來。這就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興趣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課程資源做了相關論述,其中特別強調信息技術是種特殊的語文課程資源。信息技術具有海量信息的獨特優勢,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挖掘一系列有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源,能夠有效地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中華美食》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們展示中國八大菜系的經典菜譜,讓同學們對祖國的飲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還可以給學生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片段,讓學生們了解中華美食的經典菜品、主要食材、烹飪方法及美食背后的深層文化意蘊。再如,六年級上冊課文《京劇趣談》圍繞“馬鞭”與“亮相”闡述了京劇之趣,但是京劇的魅力絕不限于此,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資源圖文并茂、視頻音頻結合地展示京劇服飾、道具、角色、戲曲等方面的特色,這樣學生對國粹京劇會有更多的了解。通過有效的挖掘信息技術課程資源,有限的課本容量變得更深、更廣,學生們很好地開闊了知識視野,這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信息技術強大的多媒體演示功能能夠有效地化解學生的思維障礙,幫助學生更順利地突破教學難點,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內容,從而提升教學效益。有位老師在演示課時教學《詹天佑》一課,但是任憑老師怎樣用詳細的語言進行描述,甚至在黑板上進行畫圖說明,同學們對“人字形”鐵路設計及其原理還是捉摸不透。正當教學陷入僵局之時,老師突然想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動畫演示,在兩次動畫視頻播放的過程中,學生們對“人字形”鐵路設計有了清楚直觀的認識。通過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課堂教學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講解《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內容時,標題的題眼及文章的文眼都在于“美”字,如何讓學生感受小興安嶺的美?抽象的語言、有限的篇幅所能達到的效果總是有限的。通過收集信息技術多媒體資源,通過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料,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及各種山珍、各種稀有的野生動物等,從而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小興安嶺的美,這樣對課文中心主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學習能力是能夠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能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只有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學習資源,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與重要補充,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及社會,才能“時時成為語文學習之時,處處成為學習語文的場所”。以閱讀教學為例,學生可以搜索課文的范讀錄音,從發音、停頓、語速、情感等方面進行學習模仿,讓自己的閱讀更加流暢自然、情感充沛。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搜集與作者有關的資料,了解作者生平,更好地知人論世,將所獲得的信息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圍繞文學大家魯迅展開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收集更多關于魯迅的信息,尤其是他的文學代表作,并進行品讀與賞析,與課文內容形成群文閱讀,更好地了解魯迅的作品風格、人物品性。這樣,學生通過基于信息技術運用的自主學習,結合教師講授的內容,能夠更好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與設計微課,將教學內容通過5 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予以呈現,讓學生獲得更便捷與自主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借助視頻音頻等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