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惠芬
(德興市銀山小學,江西上饒 334200)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學校運用獨特的途徑,合理取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將其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大膽創新,“思辨教學”模式由此形成。[1]“思辨教學”模式分為設定教學目標、預構、課堂導構和自構四個環節,即堅持生活德育論,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查學生學情,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和發問,重視學校和家長的合作,將教學真正落到實處。由此,教師應不斷引導學生,培養其明辨是非、敢于質疑和思辨的品質,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以下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問題,探究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展“思辨教學”的策略。
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都緊密相連。一般而言,教師都是以教科書為主來設置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目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內容都是依據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來制定的,并沒有補充和整合課堂之外的教學資源,導致出現課程內容單一的問題。
當前,課堂教學方式仍以傳統講授為主,忽略了德育教學的質量。盡管現代教學設備都引進課堂,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很少利用現代設備??紤]到學生的安全問題,學校組織有關實踐活動也相對較少。教師課堂教學的方式不新穎,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興趣不高。
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國家課程改革的目標從“雙基要求”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逐步深化,是時代發展的重要體現。新課程改革下,傳承紅色基因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目標,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是教學目標,達成點也是教學目標。[2]在“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單元中“玩得真開心”一節課的教學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課余安全知識,讓學生創意玩樂,并將其作為教學任務。同時,教師更應將文明、法治、友善與和諧作為教學目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學習并且遵守游戲規則,學會與伙伴和諧相處,并樂于分享。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目標確立的同時,要在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價值,創新學校道德與法治“思辨教學”模式。
教師在“思辨教學”中要充分調查學生的學情。除此之外,教學也應該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問卷調查,將主題設置為:“課余時間學生經常玩什么?”即常做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和誰一起做事情、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及對生活有怎樣的意識等。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家長和孩子充分了解,從中就會得知,學生沉迷于電子產品的原因在于內心的孤獨。由此,要想打開學生的心扉,就要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道德與法治課堂要和諧平等,教師自身也要給學生和藹可親的印象,要當學生的朋友,給予學生信任和尊重,友善和諧地和他們交流互動。
道德教育如果能夠架起通往學生真實內心和生活經驗的橋梁,那么教育效果就會更加顯著。在“玩得真開心”的教學上,針對在生活中“學生應該如何玩”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合理選擇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相關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發現當中的德育元素,不斷領悟并落實到實踐中。[3]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生活設計成六個環節,即喚醒、分享、剖析、探究、反思及創意,六個環節逐步推進?,F今,大多數家長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才藝,但是大部分學生會很抗拒。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導構環節,運用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相互交流玩的經驗。根據教師的引領,學生能將課余活動合理歸納,如藝術類、補習類等。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不算“玩”的活動,如打球、補習等,并組織相應采訪,讓學生對課余時間的活動的畫面進行描述,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教師還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讓學生抱著一種輕松的心態學習知識,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這種走進學生內心深處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困惑,還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讓教學回歸生活,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從而保證道德與法治學科“思辨教學”的溫度。
教學設計的重點要建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提高育人效果。“玩得真開心”課程呈現的是讓學生明白與伙伴一起玩得開心的方法,對教學重點具有決定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探究活動課,凸顯“一起玩”的課題,將“怎么玩”和“如何玩得更好”作為重要部分,實施規則教育,即情感和能力教育。其一,教師在調查統計完有關“玩”數據之后,制作好表格,引導學生理解統計表上的數據;其二,讓學生分組討論;其三,要求學生就問題將自己的看法分享出來,并讓學生也談談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現狀,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僅是實施問題教學法的目的,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目標之一。要讓學生辯證思考、分析問題,如針對“看電視”這一現象,引導學生結合圖畫了解看電視的弊端,接著讓學生辯論使用手機的利弊,再利用專家的分析,學生就能夠體會、理解。因此,教師應敢于把控時間和引導學生思路,讓“思辨”成為教學的著力點之一。
道德教育中,只有將學生作為主體,其道德意識才會不斷提升。大多數教師認為教學難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如果采用紀律式教學方式,學生就會抵抗學習,但是年紀小的學生又必須有紀律意識。教師可制定相應的課堂規則,讓學生自評互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道德與法治“思辨教學”追求的是養成教育的高度達成,因而教師要實施規則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實施道德與法治“思辨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教學也不再是“說教”“填鴨”,并且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能夠落實。因此,這種模式值得探索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