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滿
(東海縣實驗小學,江蘇連云港 222322)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欲望,其基礎為認識與探索外界事物的需求,是推動人認識事物與探索真理的主要動機。“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可見,興趣對推動學生閱讀具有重要意義。閱讀作為人獲取信息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閱讀的作用,語文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興趣成為學生主動閱讀的動機,使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逐漸提升閱讀能力,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
針對現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學生的閱讀興趣普遍淡薄,主要是由于以往“一言堂”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長期被迫接受知識,加上語文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情感,導致學生與文章產生不了共鳴,從而無法激起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同時,對于文章中的關鍵詞,語文教師通常不加以點撥、闡釋,即使學生認真閱讀文章,也無法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導致學生的閱讀多為平鋪直敘,這會嚴重降低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此外,閱讀評價的缺失也是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失去興趣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學生的閱讀機會少,使得語文教師越來越不重視閱讀評價,當語文教師對學生的閱讀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與指導時,長此以往,會逐漸降低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因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興趣普遍淡薄的問題,并根據問題積極探索、實踐,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積極主動地閱讀。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師主要通過課堂給學生傳播知識。傳統的課堂多為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形式,而對于課堂閱讀,教師多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或一起朗讀,在朗讀完后再對課文進行講解。這樣的課堂閱讀,會使學生對閱讀逐漸產生厭煩心理。因此,為了增強課堂閱讀趣味性,語文教師首先要立足于課堂,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并選擇豐富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閱讀。首先,語文教師開展課堂演講,可在每節課的課前進行,演講時間為5 分鐘,演講內容由學生自己決定。其次,如在部編版《精衛填海》教學中,語文教師可設計一個問題進行課堂導入:“大海是如此的廣闊無際,同學們覺得大海能被填平嗎?如果不能,那為什么會有人選擇填海呢?”問題的提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最后,語文教師根據《精衛填海》的學習內容創設課堂情境,如播放精衛填海的動畫片,這樣的情境符合學生愛看動畫片的心理特征,從而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看完后,引導學生再次閱讀,使學生深入理解精衛鍥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偉的志向。通過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能豐富課堂閱讀內容,使課堂時間得到充分利用,并營造活躍的閱讀環境,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自主閱讀、探究,從而更好地提升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
語文閱讀若僅局限于教材,會導致學生的閱讀內容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教材內容延伸學生的閱讀范圍,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在閱讀探究中體驗閱讀樂趣,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部編版《草船借箭》教學為例,該課文主要講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的聰明才干,設計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想以到期卻造不出來的理由陷害諸葛亮,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想出了向曹操‘借箭’的妙計,使周瑜的計劃落空”。在課堂中,語文教師可要求學生多讀幾遍該課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及周瑜沮喪、慚愧的心情。隨后,教師可根據該節課的教材內容,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延伸教材,如提問:“同學們知道《草船借箭》是出自哪里嗎?”有的學生回答:“《三國演義》。”教師又問:“那你最喜歡《三國演義》里哪些人物呢?這些人物都有什么特點呢?”這時學生的回答聲音弱了下來,教師可把握機會:“那我們課后一起去閱讀《三國演義》好嗎?老師想看看誰能找出更多的三國人物。”可見,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延伸的閱讀內容充滿興趣,從而積極主動閱讀,并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樂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幫助他人解決難題,還不如傳授他解決難題的方法。在語文閱讀中,語文教師若一直讓學生不停閱讀,并原封不動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則會導致學生在閱讀方面對語文教師的依賴性增強,從而難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相較于學生依賴教師開展閱讀,還不如傳授學生閱讀的方法,如精讀、默讀、瀏覽等,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即使沒有教師引導也能通過多種閱讀方法來深入理解文章,從而感受閱讀的魅力,逐漸培養自身的閱讀興趣。以部編版《鳥的天堂》教學為例,在讓學生自由閱讀時,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各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遇到難以理解的句子,可運用精讀的方法;針對較長的句子,可先進行瀏覽,抓住句子主干,再進行默讀。比如,“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針對這樣的較長的句子,教師可讓學生先瀏覽,后默讀。該節課的學習,能讓學生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并在以后的閱讀中加以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體驗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外閱讀是語文閱讀課堂的延伸,能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并開闊學生的眼界。由于小學生辨別是非能力較弱,難以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書籍進行閱讀。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外閱讀這一環節,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并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使學生能在課外閱讀中逐漸提升自身的閱讀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完成后,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愛國文章,如《黃繼光》《小英雄雨來》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先輩面對侵略勇敢保衛家園的情感,使學生能在這些課外文章閱讀中產生情感、精神上的共鳴。在學生完成課外閱讀后,語文教師根據課外閱讀內容舉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讀書比賽、寫作比賽、朗誦比賽等。在比賽結束后,語文教師選擇閱讀優秀的學生,并給學生發放小獎品,而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會主動搜集更多的文章,并進行閱讀。課外閱讀活動能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從而進行有效閱讀,并逐漸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通過興趣來引領學生閱讀,才能體現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