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玫
(1.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旅游學院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鄉村建設(以下簡稱鄉建)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以投資建設、發展農業的方式提升鄉村產業水平,通過旅游開發、產業文創等方式吸引游客,號召村民回鄉創業;二是基于現有的鄉村研究作鄉村社會改造實驗,以此來激活鄉村,改變鄉村空心化的現狀;三是保護鄉村的傳統文化及鄉村遺產,對鄉村的歷史建筑采取保護措施,同時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保護鄉村的傳統工藝等;四是開展公益活動,鄉村支教、扶貧、助學等,從思想和教育方面改善鄉村的社會環境。
鄉村建設需要綜合各個學科,單從某方面展開鄉村建設的實踐都較為片面。鄉村建設中的設計參與較多,但多停留在實踐層面,設計學視角的鄉村建設的理論研究目前尚少。本文從設計學視角研究我國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各種路徑及模式,思考設計學界對鄉建問題的認識及價值取向,從藝術鄉建、鄉村規劃、建筑景觀設計、體驗式活動及社會實驗多方面進行實例分析,提出設計鄉建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同時對現有的諸多鄉村建設模式進行剖析,為設計參與鄉村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本文是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研究鄉村建設的路徑及模式,設計界的研究成果并不顯著,多為建筑、景觀等空間設計和產品設計,尚未突破設計學造物的思路。通過對設計學視野下鄉村建設路徑的梳理,從鄉村長期存在的問題分析著手,對應研究現有的鄉建路徑,一方面通過“歷史分析法”或“歷史語境主義”對鄉村建設的思想史進行梳理和比較;另一方面針對設計學研究的實踐性進行考察,注重實踐在歷史語境中的特征及表現,從經濟、社會、文化、自然、藝術等方面綜合研究,為鄉村設計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孟凡行博士在北戴河藝術論壇的發言中提出藝術研究的范式的3個階段:第1階段將藝術和藝術品看作一個客觀存在物,研究“物質實質”和傳承研究;第2階段把藝術視為一種文化;第3階段“把藝術活動視為一種社會行動,探討行動的價值和意義[1]?!编l村建設的研究需要將問題置于多學科的理論背景中,關注鄉村文化的歷史的關鍵符號。除設計學外,其理論研究還涉及藝術人類學、藝術學等領域,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對設計學研究來說都具備一定的啟示。
其它研究方法:田野考察法,實地調研部分典型的鄉村建設案例,從設計學角度做深入探究,分析整理形成寄出研究資料。文獻分析法、實證法,將設計學相關概念運用到鄉村建設創作和實踐中,探索鄉村建設的適宜模式,將設計的作用有效發揮。
近年來,很多設計師展開了鄉村建設實踐,主要涉及城鄉規劃、建筑、交通、產品等領域。職業設計師選擇的設計主體多為建筑、景觀、小品和農產品等空間和物質,非職業設計師的切入點往往是文化、藝術、生態、教育等。國內的藝術鄉建項目如黃山黟縣“碧山計劃”、山西晉中“許村計劃”、貴州“雨補魯村改造計劃”等。四川有成都蒲江明月村、達州開江縣“竹溪村”、崇州道明“竹藝村”、都江堰柳街鎮七里詩鄉等。
鄉村建設需要國家政策和大量資金的支持,目前較為成熟的規劃建設主要由政府、設計院或專業院校來主導。而設計師和藝術家的鄉建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可以起積極的作用,為鄉村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價值,但因所選載體多為地域性村莊或建筑,具備特殊性,因而物質設計鄉建的推廣較為局限。
設計學視角不應是行業性、技術性的視角,而是一種宏觀的設計方向和設計理念。農村的建筑破舊、交通不便、垃圾污染等問題可通過設計來解決,設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村的硬件設施,為村民提供可操作性的環境改善,但設計所產生的價值不應該僅局限于此。
設計界在鄉村建設中逐漸參與了社會的建構,但存在強調技術性、忽略社會性的問題,缺乏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導致設計理論和實踐存在諸多不足。近年來,設計界已經開始關注社會問題,并產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也存在設計師忽略鄉村社會環境及村民需求的問題,設計中未能調動村民的主體能動性。部分鄉村建設項目中,設計師通過建筑空間、景觀環境的設計和整治,解決了空間方面的問題,但尚未觸及鄉村空洞化的根源,導致新建的房屋依然缺少人氣。國內的城鄉問題研究“基本上還是以政治經濟學、社會學、農業科學及城鄉規劃學等學科為主,這些學科占有話語主導權,也就從根本上影響著設計界關注社會問題的實踐”[2]。
研究城鄉問題、設計鄉建,首先需要突破設計學思路的禁錮,不能僅從設計師或設計理論家的立場看鄉村問題,同時應研究不同學科的主流觀點,再反觀當下的設計學實踐。從不同視角和學科領域來剖析鄉村問題,才能更為全面把握鄉村建設的要點,找準鄉村空心化的痛點。
藝術設計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大致有:由藝術家主導的藝術鄉建;規劃師及設計師主導的鄉村規劃、建筑景觀設計;鄉村體驗式活動及社會實踐等多種。這些實踐分別從不同專業領域切入,均對鄉村的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藝術鄉建”或稱“藝術介入鄉村”,近年來成為鄉村建設的熱點,各地展開了相關實踐。藝術家、建筑師、規劃師在鄉村進行設計實踐,知識分子、企業家、都市白領等也加入鄉村建設。方式大致為以下幾種:保護傳統建筑、古文物;開展扶貧資助活動,鄉村支教,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農產品文創、鄉村旅游等;復興傳統民間技藝等。藝術介入鄉村的視角較為獨特,但也面臨難點,即如何在有限的形式下激發更大的鄉村能量,如何讓實踐更有建設性和落地性。
鄉村規劃目前是開展鄉村建設的重要路徑,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鄉村快速發展,鄉村規劃過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如:拘泥于鄉村的空間問題,缺乏對鄉村社會的關注,對鄉村需求的認知不清晰;鄉村實踐經驗不足,缺乏落地性;社會責任感欠缺等。但也有較為突出的鄉村規劃案例,通過一系列的規劃及措施,對鄉村的產業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2011年藝術家、北京“綠十字”發起人孫君在河南信陽郝堂村開展鄉建實驗,提出“將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農村建設應按照村民自己的意愿,營造舒適、自治、有機的新農村。具體工作包含舊村梳理、道路修建、水系建設、建立夕陽紅合作社、文化產業基地打造、鄉村資源分類,此外還改建郝堂村小學,制定村規民約等?;趯O君提出的“回家”建設理念,“家”激發了村民的自豪感和熱情,通過一系列工作使村莊逐漸恢復原來的生態環境和面貌。
河南信陽市西河村的糧油博物館項目起源于2013年“新縣夢·英雄夢”規劃設計公益活動。西河村是距離縣城約30km的一個自然村,具有較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但交通閉塞,缺乏活力,鄉村空洞化嚴重。何崴設計團隊的工作主要是對西河1組1958年的糧庫進行建筑改造,通過對現有5個建筑的空間重構的功能更新,形成新的“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改造后的建筑功能涵蓋小型博物館、特色餐廳及村民活動中心。此外,設計團隊策劃了西河的新產業:茶油,展開了“空間—產品—產業”三位一體的跨專業設計嘗試。通過對博物館等物質空間的建設來激發鄉村的活力,重構空間格局的同時也給村民帶來了希望,激發了村民對鄉村價值、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和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所的新鄉村團隊以新鄉村主義為切入點,在臺灣坪林開展了鄉村空間的社會設計實踐,并持續以志工身份投入坪林,持續開展“里山家園護育、經濟發展、茶學技藝世代傳承”[3]社會設計實驗。為鄉村建設中的產業復興提供了新的理念及切入點。
“設計豐收”是同濟大學婁永琪教授2007年在崇明島仙橋鎮運行的項目,用設計思維整合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資源,增進資本、人才、服務等多方面的交流,以達到平衡發展的狀態,核心是城鄉互動互溶?!霸O計豐收”以針灸式的設計方略介入城鄉問題,建立連接城鄉的創新中心網絡,推進城鄉協同發展。
1999年,我國臺灣建筑師謝英俊在“九二一”大地震后投入當地災后重建工作,此后長期從事鄉村協力造屋實踐。2004年在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由學院工作人員、志愿者和村里工匠協力建造里尿糞分離生態廁所;2005年用輕鋼為主體結構建造了兩棟實驗性示范住宅——地球屋,墻體就地取材,采用當地的蘆葦、麥草和竹片等。河南郝堂村項目中,謝英俊團隊延續輕鋼和當地材料結合的理念設計了風雨橋。他提出的“協力造屋”從建筑入手,在鄉村展開輕鋼技術、生態建造的實驗,降低建筑成本,組織當地閑散勞動力參與建設,這樣的技術實踐對于鄉村有一定幫助。
我國的鄉村建設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不少鄉村在規劃浪潮中新建,表面煥然一新,但卻失去了原有的鄉土味。不少鄉村建設只關注空間規劃和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鄉村的生活環境,解決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提升村民生活質量,但卻忽略了鄉村獨特的生活環境,不重視鄉村的地域性,機械地將城市規劃的方式運用于鄉村,形成“千村一面”的狀況。部分鄉村規劃設計中試圖挖掘鄉村文化,但僅從表面切入,并沒有深入研究鄉村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用簡單的圖案裝飾或復制的鄉村器物來裝飾鄉村,顯得單調、乏味,缺乏真正的鄉土味。
鄉村是我國的文明之源,也是民族文化的本真延續。鄉村建設應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鄉村的本土特質,挖掘每個鄉村的獨特性,將空間設計與社會設計結合起來,立體、全面地推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從空間和社會2個角度同時出發:一方面,關注鄉村空間,解決現有的空間問題,優化鄉村環境,營造更適宜生活、生產的鄉村,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建設過程中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從社會文化切入,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深入理解并提煉文化內涵,設計中體現鄉村的“原汁原味”,避免空洞、表面的文化包裝。
我國鄉村發展的困境不是短時間就能全部解決的,其中涉及更為廣大、復雜的領域,而本文只能針對設計領域在鄉村建設中的實踐提出建議,并不能投射到整個鄉村建設領域。設計學視角的鄉村建設研究還需進一步調研后做更加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