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鑄,楊俊品,楊 麟,劉應紅,陳 潔,朱永卉,米 色,拉吉澤郎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農業大學,成都 溫江 611130; 3.四川省丹巴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四川 丹巴 626300)
2020年6月17日凌晨3時20分許,丹巴縣半扇門鎮梅龍溝發生泥石流,阻斷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造成國道G350爛水灣段道路中斷,爛水灣阿娘寨村山體滑坡形成堰塞湖,險情威脅下游6個鄉鎮17個村,丹巴縣已啟動應急三級響應,成立了抗洪搶險指揮部,組織救援力量,共疏散5800余人,正全力開展災后應急搶險和自救工作。據初步統計,災區的山體滑坡已嚴重損毀農田,暴雨洪澇淹沒部分低洼地塊,這些區域多屬于高原玉米主產區,玉米集“糧、經、飼”于一體,怕澇不怕旱,在洪澇災害發生后應及時進行田間管理,對玉米的減災增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抓好玉米生產直接關系到災區的糧食安全和災后重建工作。現就玉米災后管理提出如下應急措施,以供參考。
目前災區玉米正處于撥節或小喇叭口期,是玉米高產栽培管理關鍵時期,必須及時加強田間管理,應重點抓好:
當前災區的“二半山”小春作物處于收獲后期,立足生產自救,在加強抗洪減災的同時,應組織人員抓緊晴好天氣搶收前作小春作物。一是災區玉米多與小麥、馬鈴薯等作物間套種植,及時搶收可為玉米提供較好的肥墑和時空條件,這對玉米高產尤為重要。二是及時搶收已成熟小春作物,可避免因暴雨沖刷倒伏發生穗發芽現象,加之初夏的河谷地帶濕度大且氣溫高,洪澇災害后的小春作物更易霉爛,及時搶收可實現農業生產“半年糧”,為災區農民重建家園作好糧食儲備。
玉米是不耐漬的作物。當土壤濕度超過持水量80%以上時,就會引起玉米發育遲滯,甚至產生嚴重澇害,尤其是在玉米幼苗期間表現更為明顯。因此,對于受洪澇災害影響的田塊,應及時開溝清淤,排除田間積水,清理田間石塊,扶正被泥土填埋的部分玉米苗,倒伏嚴重的植株宜清洗葉片。在此基礎上,合理施用氮、磷、鉀肥等,適當配施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加快恢復玉米植株根系與葉片功能,以促進玉米植株盡快恢復正常生長,有效緩解澇害對植株影響。
具體措施是:①及時開溝,清淤排澇。根據受災情況,在田塊低洼處及田塊四周新開廂溝,便于及時清淤,確保排水通暢。②起壟和中耕。通過起壟與中耕打破表土,促進土壤中水分蒸發,提高土壤通透性,避免澇害對玉米根系造成功能性損害。③追施速效氮肥。利用當前的高溫高濕條件,在兩株玉米之間撬窩或窄行間開溝施肥,每667m2施肥量為:過磷酸鈣20~25kg、尿素5~10kg,促苗健壯生長。④合理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低濃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對作物生長、發育和代謝起到快速調節作用。適量噴施美洲星、脫落酸和噴長精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促進玉米植株根系及葉片功能恢復具有較好效果。具體噴施濃度為:3~5mg/L美洲星、4~6mg/L脫落酸、1000~1500mg/L噴長精,在苗期推薦采用美洲星進行葉面噴施,抽雄吐絲期推薦采用噴長精進行葉面噴施。⑤加強病害防治。用20%井崗霉素可濕性粉劑防治紋枯病(50g/667m2,對水50kg噴霧),用50%多菌靈粉劑防治莖腐病(100g/667m2,對水50kg噴霧),用43%好力克乳劑防治葉班病(15mL/667m2,對水50kg噴霧)。
山體滑坡、崩塌對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泥石流造成大片的河谷地帶農田被沖毀。對受損失十分嚴重的玉米田塊,應及早準備補種晚夏玉米或改種其它作物。據試驗,夏玉米播種每推遲1d平均減產約10kg/667m2,補播玉米越早越好。河谷地帶玉米補種時間宜在6月底前完成,采用穴盤育苗、覆膜移栽的技術方法,既可為受損農田復墾爭取時間,又能確保晚夏玉米及時完成播種,種植密度應比春播玉米增加500~800株/667m2;對于因災損毀嚴重的田塊,完成土地復耕約需要1~2個月或更長時間,復耕后可因地制宜種植“元根、蕎麥、洋芋和蔬菜”四大類秋季作物,以穩定糧食生產,增加災區農民收入。
丹巴縣地處甘孜藏區黃金旅游線路,素有“中國最美鄉村”之稱,因此可以因地制宜,適度發展“農旅”結合的鮮食玉米產業。對于因災需要進行補種的田塊,可選種較普通玉米生育期更短且經濟效益更高的甜糯高葉酸功能型鮮食玉米,以增加當地農戶收益。根據丹巴縣域干熱河谷地帶氣候條件、栽培條件及品種特性來看,選用農科玉368和農科糯336等優質抗病鮮食玉米品種,能夠保障鮮穗品質與產量,具體栽種措施為:
1.4.1 育苗移栽,合理密植 采用肥團育苗,2~3葉帶土移栽,覆膜增溫種植,種植密度3600株/667m2。
1.4.2 重施穗肥,加強管理 鮮食玉米全生育期有兩個重點施肥時期,即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在拔節期,施用純氮4~6kg/667m2,占施肥總量30%;在大喇叭口期施用純氮6~8kg/667m2,占施肥總量50%)。除肥水管理外,還應特別注意螟蟲防治(玉米心葉期初孵幼蟲危害期,辛硫磷大粒劑點心),確保鮮穗外觀與品質的商品屬性。
1.4.3 增施粒肥,輔助授粉 補種田塊受澇漬影響,土壤結構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為提高鮮穗產量,可采用追施攻粒肥(800~1000倍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和人工輔助授粉方法,可提高5%~10%的鮮穗產量。
1.4.4 適時收獲,保證品質 授粉后25d左右為最佳采收期,7月上旬前播種,可確保國慶黃金周期間鮮穗上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應組織周邊沒有受災害的人民群眾,成立“搶收和搶管”互助隊,加強對洪澇災區的支援。一是及時搶收已成熟的小麥和馬鈴薯等田間作物。二是保證對受災較輕的大春作物田間管理關鍵措施及時到位,將澇漬災害影響降到最低。三是保證對受災較重的田塊及時開溝排澇清淤,盡快完成土地復耕復種。
沿河重災區的道路破壞嚴重,部分房屋沖進淤泥或倒塌,生活必須品等損毀嚴重,電力和供水等系統基本癱瘓,急需“統籌統供”生活必需品,保障災區人民的最低生活要求。為加強前茬小春作物的收獲,宜機收地區需要燃油供應,由于交通受阻,建議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對災區機收進行專項補貼。同時盡快摸清補種或改種面積,千方百計調運補種用的玉米良種和肥料等農用物資到災區,統一供應。
暴雨泥石流夾帶的砂石、林木、植物和建材等,損毀農田生態系統功能,嚴重影響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急需提高土壤肥力、減輕土壤污染、防止水土流失為主的大田生態農業“復耕復產”技術措施。洪澇災害同時對農田基礎設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蓄水、灌溉和排水能力均受到極大影響,在災后重建中盡可能修繕被破壞的田間水利設施,提高后期抗御能力,將以后可能發生的干旱等災害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