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民,張曉暉,劉卜瑋,王育偉,李廷見,肖 龍
(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畜禽水產研究所,四川 綿陽 621023)
在肉羊養殖過程中,羔羊成活率直接影響養羊的經濟效益,直接影響著養羊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并培育出抵抗力強、發育良好和體質健壯的羔羊,是肉羊養殖成功的關鍵環節。羔羊的生長發育速度比較快,從出生到斷奶期間,消化、免疫等器官正在發育完善,如果疫病防控不到位,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襲而死亡,大大影響羔羊成活率和出欄率[1]。為了提高羔羊的養殖成活率,保證羔羊的健康生長,本文通過對羔羊生理特點、影響羔羊成活率的因素和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進行綜合分析和討論,以期為規模化羊場管理和技術人員提供參考。
新生羔羊的大腦皮層未完全發育成熟,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同時新生羔羊體內用于供熱的物質少,而且加上本身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暖作用[2],初生羔羊最易怕冷,尤其在外界溫度較低的季節,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減少疾病的發生。
初生羔羊1~2周齡前幾乎全靠母乳獲得營養和抗體,免疫系統在逐漸發育過程中,維生素A、維生素D、礦物質元素、較多的白細胞和大量的免疫體都是靠母乳獲得[3]。初乳是其獲取免疫保護最初也是最直接的途徑,隨著身體慢慢長大,免疫系統也在日益完善,進而達到保護機體的作用,這也充分證明了初乳對羔羊非常重要,吃到并吃足初乳保證羔羊健康。
新出生的羔羊消化道較短,而且消化功能發育不完善;腸道占整個消化道的比例為70%~80%,遠高于成年羊(30%~50%),前胃、皺胃腺體都不夠發達,缺少消化酶和胃酸的分泌[4],新生羔羊只能依靠乳汁獲取營養,因此初生羔羊采食草料能力差,飼料的營養還不能被消化吸收。
羔羊在斷奶前生長發育迅速,機體新陳代謝十分旺盛,綿山羊平均日增重可以分別達到300g/d和200g/d以上,對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和鈣磷的需求量很大[5]。因此,在哺乳期除滿足羔羊吃足母乳外,為促進其瘤胃發育和快速生長需要在羔羊出生15d左右,應訓練羔羊采食。
由于養殖戶生產管理不規范,公母羊混養,造成大量近親交配,母羊初配年齡過早,未達到體成熟,致使母羊未能達到適配年齡,加上日常母羊飼養管理不到位,母羊營養不均衡,出現早期流產或生下的胎兒死亡、木乃伊、畸形或弱胎,母羊產后體弱無奶、產后癱瘓等現象。
羔羊前期日增重大,生長速度快,母羊膘情不好,奶水不足,不能滿足羔羊日益增長的生長需要,造成羔羊所需營養不足,生長發育受阻。羔羊出生后不能及時吃上初乳,加上母羊補料催奶不及時,一胎多羔的羔羊吃不飽,長期處于半饑餓狀態,羔羊抵抗力較弱,始終處于亞健康狀態,導致弱羔、病羔和僵羊,極易導致羔羊發生意外死亡。羔羊出生后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隨著體重的增加,所需營養也逐漸增多。
肉羊養殖戶科學養殖理念淡薄,對妊娠期母羊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難產和流產等。羔羊出生后因發育不完全,日常管理不到位,一般產羔的母羊沒有單獨飼喂和組群,沒有設置羔羊隔欄補飼槽,致使哺乳母羊和羔羊補飼不及時,容易引起羔羊痢疾、腸毒血癥、羊快疫等病的發生,造成羔羊體質差,抵抗力降低,抗病力弱,最終導致死亡。因護理不當,羔羊被母羊踩死,壓死或凍死等現象常有發生。
許多養殖場日常消毒防疫意識淡薄,缺乏“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沒有一套合理的適合本場的消毒和免疫程序,存在從眾和僥幸心理,造成多種疫苗漏免和免疫不到位等現象,給疫病的快速傳播制造可乘之機的條件,致使疾病傳播速度快、范圍大,嚴重影響羔羊的成活率。
許多養殖場受生產條件的限制,養殖場環境衛生較差,加上羊舍飼養密度大,沒有母羊生產舍和羔羊舍,母羊產羔通常在混養的大圈進行;圈舍溫度低濕度大,夏季沒有防曬遮陰措施,冬季沒有保暖防寒設施;圈舍內光線不足,陰暗潮冷,糞污處理不及時,為細菌、寄生蟲生長創造了條件,母羊和羔羊疾病的發生率高,影響母羊和羔羊的健康。
妊娠母羊的健康養殖需要增強母羊自身體質,按照當地的防疫流程來進行疫苗接種,并及時補充鈣和硒等礦物元素,定期進行驅蟲等,促進胎兒毛囊形成,能夠讓妊娠母羊以及體內的胎兒健康的生長發育。妊娠后期應喂些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豐富的精料和多汁飼料,精料補量每天為0.3~0.4kg,優質干草2.5~3.0kg,有條件可補喂胡蘿卜0.3~0.5kg。同時,觀察母羊的精神狀態、進食情況和排泄情況,覺察有異樣行為需要立即的讓技術人員來進行檢查和治療。
初乳是母羊產后第1~5d的乳汁,其中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免疫球蛋白和促生長活性因子,新生羔羊腸黏膜對大分子物質具有高度通透性,可吸收免疫球蛋白,從而獲得免疫功能。吃足初乳是提高羔羊免疫力,促進生長發育,是羔羊獲得母源抗體的主要途徑。羔羊出生后15d左右即可誘導采食嫩綠青草或樹葉、羔羊飼料或羔羊奶粉,促進羔羊瘤胃的早期發育,達到增膘保膘的效果,從而提高羔羊成活率。
羔羊出生后應單獨飼養,不要與大群羊混養,羔羊舍內衛生要達標,保證圈舍的溫度,勤換墊草,加強管理,做好防潮保暖工作,減少羔羊疾病的發生。羔羊羊舍按照生產日程、消毒程序的要求,將消毒工作制度化,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防止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與流行。規模化飼養條件下,寄生蟲病對羔羊生產的影響日見突出,應在對本場羊群中寄生蟲流行狀況調查的基礎上,制定周密的驅蟲計劃,選擇最佳驅蟲藥物,適宜的驅蟲時間,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規模化羊場應保持干燥潔凈的環境,定期清潔和消毒,凈化周圍環境,減少病原微生物孳生和傳播的機會[5]。羔羊的圈舍、食槽、運動場及養殖用具等,要經常保持清潔、干燥;糞便、尿液及污物及時無害化處理。飼草、飼料保持新鮮、清潔、干燥和衛生,防止發霉變質,并保證飲水充足衛生等。
新生羔羊抵抗力低,在提高羔羊養殖環境的同時應建立健全整套的科學防疫制度。針對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羔羊疫病發生規律、檢疫監測結果,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制定出適合當地、本羊場的免疫程序[6]。做到疫苗早接種,早預防,讓羔羊盡早的產生抗原,以提高羔羊群對相應疫病的特異性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率,提高羔羊成活率。
規模化羊場在羔羊培育過程中需要采用科學養殖技術,為羔羊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做好羔羊的保育飼養管理、疾病預防和衛生防疫工作,促進羔羊的健康生長,從而提高規模養殖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