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數果園種植人工投入量大,生產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因為機械化使用率低,限制了果林種植規模化、標準化的發展。本成果通過合理規劃果園布局與果樹品種,使之適合機械化種植,同時選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使土地整理、開溝、起壟、起苗、植苗、植保、灌溉、施肥、疏花疏果、枝條修剪及處理、輔助收獲、收獲后處理等生產環節能通過機械化完成,同時輔已現代農業信息化技術、傳感器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讓種植著能隨時通過手機等工具監控果園狀況,并自動對果園環境進行調整,大大提高了果園種植的效率,讓果園種植更科學、高效。
食用菌菌渣是食用菌生產的副產物,畜禽糞便是養殖副產物,二者過去是主要的環境污染源,如加以利用,特別是資源化利用,就是很好的生物有機質來源。
針對食用菌菌渣和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需要,本技術將菌渣和畜禽糞便二者的資源化利用相結合,通過發酵轉化與營養調配,制作成為滿足茄果類蔬菜幼苗營養需求和生長環境的新型基質。
應用該基質育苗,其效果與國內廣泛使用的育苗基質和同類進口基質相當,但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原料來源更加廣闊。
該成果研制的1號基質和2號基質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經過省市專家技術鑒定。同時,該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專利號:ZL201510984542.1。
針對花木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竹林、果林林下空間綜合利用的市場需求,本研究引進和篩選食用菌新品種,充分利用林下空間、林地廢棄物以及“林菌”生態互補特性開展林下食用菌(包括林下大球蓋菇、林下竹蓀)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成功解決了林下食用菌栽培過程中的產量、品質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問題,集成了輕簡化的林下大球蓋菇高效栽培技術和林下竹蓀高效栽培技術各1套,編制了相關的技術規范。2017年和2018年這兩項技術分別通過了省市專家技術鑒定。
本技術充分利用林下蔭蔽空間的陰涼小氣候環境,將花木林、果林枝條和樹葉等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不但為市場提供美味食用菌產品,而且種植食用菌后的菌渣直接留在土壤中進行還田,培肥土壤,為花木、果林等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源,構建了新型的“林-菌”“果-菌”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和新型體驗、觀光農業模式。應用本技術,每667m2林地大球蓋菇年投入3500元左右,產值可達7500元以上,純收入4000元以上;每667m2竹蓀年投入4500元左右,產值10000元以上,純收入5500元以上,經濟效益非常明顯。
本項目依托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藥用植物林下種植及開發利用”項目,重點對我國西南地區虎杖、莢果蕨、陽藿、鹿耳韭、楤木、金雀花、刺五加等藥食兩用特色保健蔬菜開展引種馴化、仿野生種植、加工利用等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是目前西南地區精準脫貧及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林產業產業發展項目選擇,現已開發推廣林下中藥材20余種,保健森林蔬菜10余種。并依托單位現代化育苗設施設備,長年提供優質種苗,其中白及種苗100萬株、黃精300萬株、保健型森林蔬菜500萬株、其他苗木200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