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涓
(高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高臺734300)
高臺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是典型的綠洲農業縣。轄9 鎮136 個行政村,總人口15.87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0.09 萬人,現有耕地3.966 萬hm2。境內土壤受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灌耕土、潮土、草甸土、灰綜漠土、灰鈣土、鹽堿土等土類。經耕地質量評價,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5.9 g/kg、全氮0.949 g/kg、堿解氮71 mg/kg、有效磷 17.9 mg/kg、速效鉀 195 mg/kg、緩效鉀 751 mg/kg、pH 值 8.37。國家四等地 1.753 萬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4.2%;五等地2.213 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55.8%。鹽堿耕地1.405 萬hm2(輕度1.04 萬 hm2、中度 0.267 萬 hm2,重度 0.099 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35.4%。
近年來,為認真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進程,高臺縣深入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連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鹽堿地改良、高效農田節水、高效緩釋肥集成示范及山水林田湖草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項目,通過物化補貼和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農民使用鹽堿改良劑、配方肥、緩釋肥、水溶肥和商品有機肥等肥料,持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推廣耕地質量提升技術。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大力推廣有機肥+配方肥、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沼渣沼液還田、生物農藥、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綠色防控、尾菜處理、使用農家肥等耕地質量提升技術。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鹽堿地治理,保護與提升耕地質量,引導農戶種植甜菜、葵花等耐鹽堿作物0.208 萬 hm2,種植綠肥 0.108 萬 hm2,建成耕地質量建設和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綜合技術示范點各2 個。投資400 萬元實施了鹽堿地改良項目,推廣土壤鹽堿改良劑使用、拉沙壓堿、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技術示范面積0.52 萬hm2;該項目實施3 年后,土壤容重下降0.03 g/cm3,土壤有機質提升0.82 g/kg,pH值下降0.21 個單位,增產390 kg/hm2,減少化肥用量43.5 kg/hm2,節支增收 540 元 /hm2。投資 1 176 萬元的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已落實有機肥替代化肥千畝核心示范區4 個,示范推廣有機肥“買一補二”獎補面積0.433 萬hm2。投資1 571 萬元的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項目,累計回收地膜5 616 t,回收率穩定達到80%以上,地膜殘留量從75 kg/hm2降到了35.25 kg/hm2。通過采取堆漚法、直接還田、過腹還田等措施,年處理利用尾菜13.48 萬t,處理利用率達到60%以上。依托全縣10 個植保專業合作社,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2.521 萬hm2。劃定2.4 萬hm2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通過政策傾斜,加大功能區耕地質量保護。二是建立耕地質量監測網絡。為全面掌握全縣耕地質量動態變化情況,配合省、市做好耕地地力評價和耕地質量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強耕地質量水平監測,結合高臺縣實際建成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60 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2 個、省級監測點3 個、縣級監測點55 個。
一是推廣配方施肥。加強配方肥推廣應用,通過農企合作、產需對接、“一屏一機”、自動配肥機、測土配方施肥手機查詢服務系統、試驗示范帶動和宣傳培訓等措施,高臺縣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2.614 萬hm2,建成甘肅省測土配方施肥“千鄉千店、一屏一機”配肥店8 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85%以上,預計全縣化肥利用率達到38.5%以上,節本增效450 元/hm2以上。二是推廣新型肥料。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為主體,示范推廣緩釋肥料、水溶性肥料、液體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用量。結合項目的實施示范推廣高效緩釋肥料應用面積0.267 萬hm2、水溶肥應用面積0.087 萬hm2,開展新型肥料試驗示范14 項(次)。三是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農作物制種大縣及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補貼項目的實施,投資210 萬元建成自動控制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2 個,通過配套機井及管理房、首部控制和物聯網自動化控制等設施設備,使水資源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節水約2 250 m3/hm2,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0%,玉米增產20%左右。依托已建成的日產2 萬m3生物天然氣項目,將沼液輸送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示范推廣蔬菜水肥一體化沼液滴灌施肥技術面積0.033 萬hm2。
扎實推進國家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建設,高臺縣6 個灌區全部實行“水票制”供水,用水總量由2014 年水價改革前的4.36 億m3下降到3.69 億m3,下降幅度超過15%。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和農業水資源利用特點,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技術集成和節水工程實施,積極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及噴灌、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建成高臺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等高效農田節水示范基地16 個,輻射帶動全縣發展高效節水面積2.357 萬hm2,其中膜下滴灌面積累計達到0.651 萬hm2(其中水肥一體化技術0.442 萬hm2)、壟膜溝灌面積累計達到1.705 萬hm2。大力推廣高產耐旱品種,引導農戶種植制種玉米、小雜糧、甜菜等高效益、低耗水作物,縮減高耗水作物0.229 萬hm2。
根據不同農時季節,依托已建成的甘肅綠洲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綠色蔬菜產業園區等培訓示范基地和農業科技示范點,抽調技術骨干組建專家服務團,圍繞蔬菜、制種、加工番茄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現場講解、交流互動、組織觀摩等形式,重點開展標準化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鹽堿地改良、高效農田節水等關鍵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農戶節水節肥、保護耕地的意識。目前已舉辦各類培訓班137 場(次),受訓農民達 8 300 多人(次)。
雖然高臺縣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耕地質量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現階段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偏低,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部分土地經營者和農民對耕地重用輕養,甚至掠奪式生產,導致耕地耕性變差、土壤結構變劣、養分失衡、肥力地力下降。二是耕地質量監督難。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不夠健全,耕地質量保護管理的政策和制度還缺少強有力的執行力度和保障措施。三是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推廣難。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婦女,知識接受能力有限,加之受不科學合理的施肥、施藥和不愿投入使用標準地膜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耕地質量日趨衰退。
高臺縣將牢固樹立“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的理念,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舉措,補短板、強弱項,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促進化肥減量增效為手段,狠抓土肥水促進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促進節本增效、節能減排,推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壯大和充實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隊伍,培養耕地質量監測預警人才,改善耕地質量監測預警工作條件和手段,讓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項目建設的承擔部門更好地履行起國家法律法規賦予的監管職責。
針對種植效益低下,農戶投資保護耕地質量難度大的現象,建議用5~10 年時間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及重點地區的耕地進行質量建設保護,以政府投入為主,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保護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