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明
(蘭州市大砂溝電力提灌工程管理處,甘肅蘭州730000)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部分地區的水澆地棄耕撂荒、棄灌、建設占用現象突出,導致實際農田灌溉面積減少,影響了農業發展。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發展農田灌溉事業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皋蘭縣位于蘭州市區以北,屬蘭州市近郊區,耕地面積 1.955 萬 hm2,其中水地 1.017 萬 hm2,人均水地0.126 hm2。近三年實灌面積0.691 萬hm2,占水地總面積的67.92%。水澆地棄耕撂荒、棄灌、建設占用面積達0.326 萬hm2,占水地總面積的32.08%。其中棄耕撂荒0.148 萬hm2,占水地總面積的14.57%;水地變旱地面積0.082 萬 hm2,占水地總面積的8.06%;各項建設占用水地0.096 萬hm2,占水地總面積的9.45%。
一是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年輕人普遍選擇外出務工或經商,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現農田耕種者多為婦女、老人等低勞動能力者,農村勞動力緊缺導致耕地撂荒。二是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制約的程度大,自然災害頻繁,加之受道路不暢、土地貧瘠、耕作不便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高、成本大,導致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熱情降低,種糧積極性不高。三是由于農產品價格受市場調控,現種植結構比較單一,多為玉米、馬鈴薯、小麥等,種植收入低,導致土地粗放經營,甚至棄耕。四是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局限性逐步顯現,耕地呈現出零散小集中、規模小的特點,而且由于多數農民思想保守,過于重視自家耕地,出現了寧愿讓土地荒廢也不愿意流轉經營的困局,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五是土地流轉不暢,呈現出自發、零散、無序的狀態,雖然制定了一些關于土地流轉的辦法,但土地流轉機制不夠健全,缺乏規范化的法律保障。
一是部分灌溉設施老化失修、不配套,導致水澆地變為旱地。二是水毀灌溉設施未及時修復,導致水澆地變為旱地。三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為了提高土地產出、增加收入,將原水澆地壓砂種植經濟附加值高的瓜和蔬菜,致使水澆地變為旱砂地。
近年來,一些國家建設項目和城鎮化發展占用水澆地較多,而國家耕地占補平衡開發建設的耕地并未發展為水澆地。
組織涉農部門配合鎮(村)開展棄灌、撂荒地的摸底調查,大力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農田水利條例》及各項惠農政策的宣傳,全面落實涉農法律法規及各項惠農政策,同時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健全農業服務體系,調動服務“三農”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種地的熱情。
一是國家要發揮農業政策投入的主導作用,并引導社會多渠道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健康發展。二是加大對農戶的資金支持力度和種糧補貼力度,積極開展技術下鄉和農業保險工作,為農民生產提供堅實保障。三是不斷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低農業自然風險和生產成本,增強農業的穩定性。四是要大力引導農民更新觀念,提高素質,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當地實際,把當地經濟作物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依托自身優勢培育優勢產業,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和訂單農業,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后顧之憂。
一是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出臺優惠政策培植生產經營大戶,讓土地使用權集中到生產效率高的種田能人和經營大戶手中,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產出和回報率。二是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政府應構建科學可行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有效促進土地流轉。三是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以轉包、轉讓、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
一是加大水利投入力度,按照保證急需、有序推進的原則,加快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配套、維修,確保水利工程正常運行。二是逐步新建一批適應設施農業發展要求、有利于工程合理有效供水的塘壩等調蓄設施,保證及時供水。三是對土地占補平衡開發建設的耕地,進行水利配套,發展為高效節水、高產出的水澆地。四是水管單位要適應形勢發展需求,轉變觀念、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與用水戶的溝通,及時、合理、靈活、有效供水,提供優質供水服務。